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学理论》2014,(3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监督机制是我国最具权威、最高层次的监督机制。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此,应当正确认识和理顺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提高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对地方人大监督机制的认识;加强地方人大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大制度研究中,早期的国内学者倾向于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范定位,较为忽视地方人大的独特属性;国外学者更为关注中国地方人大的现实变迁,但常常将西方的经验投射于中国,同样没有注意到地方人大的特殊之处。后来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了地方人大作为国家意志执行保证者的角色,但仍停留在规范层面。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地方人大内含了三重属性,即国家意志的执行保证机关、地方党委领导下的工作机关和地方民意的代表机关。这三重属性的具体组合,既构成了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也设定了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和地方人大的行为模式。对于中国地方人大三重属性的区分,在理论上有利于清晰定位中国地方人大的制度坐标,在现实中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人大制度研究中,早期的国内学者倾向于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范定位,较为忽视地方人大的独特属性;国外学者更为关注中国地方人大的现实变迁,但常常将西方的经验投射于中国,同样没有注意到地方人大的特殊之处。后来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了地方人大作为国家意志执行保证者的角色,但仍停留在规范层面。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地方人大内含了三重属性,即国家意志的执行保证机关、地方党委领导下的工作机关和地方民意的代表机关。这三重属性的具体组合,既构成了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也设定了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和地方人大的行为模式。对于中国地方人大三重属性的区分,在理论上有利于清晰定位中国地方人大的制度坐标,在现实中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居于全权和首要的地位。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权可概括为决定权、监督权及任免权,以行使三权为核心内容的权力机构具有相应的决策功能、监督功能和任免功能。为了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如何完善地方人大权力机能,应该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中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云、贵两省采访人大工作期间,同省、地、县、乡、镇做人大工作的干部谈起人大制度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时,他们提出,当前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存在一个薄弱环节,就是乡、民族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常设机构。他们认为,我国11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是在乡、镇。充分发挥和履行乡、镇人大及其代表的作用,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各有关方面的注意与重视,在这方面,云贵两省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方人大执法检查监督工作的问题思考○翟峰地方人大的执法检查监督工作,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对“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实施法律监督时运用较多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这个重要的法律监督手段在人大整体监督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在认识、对象、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 强地方人大组织建设,使 之与权力机关的地位和作用相适应,是摆在各级人大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地方人大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地方人大组织建设与当前形势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是民族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尚存在立法自治权行使不足、与同级人大的立法权限混淆不清、地方立法主体扩张后立法能力不足、立法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完善民族和自治地方政府立法工作:充分行使统一前提下的自治立法权,明确民族自治地方人大立法与政府立法的关系,加强民族地区设区的市政府的立法,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9.
《求知》202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党中央关于人大工作的要求,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天津市人大财经工作在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突出靶向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百姓期待,在增强执法监督实效、深化计划预算审查监督、  相似文献   

10.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维护司法公正和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司法的监督作用,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促进司法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权力机关和监督机关,应当积极开展司法体制改革监督工作,为司法体制改革提供法律补给和意见建议,并为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地方人大监督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机制尚不健全以及保障措施不足等问题。地方人大应当提高监督认识、增加监督途径、改进监督方式、强化监督保障,以确保司法体制改革能在合法的框架内依法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1.
感受立法     
杨柳  王滢 《瞭望》2004,(37)
本刊多年关注、跟踪人大工作的报道,在一年一度的“两会”,在每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多次对地方人大的调研中,记者深深感到了人大工作的变化,特别是人大立法的工作,是在不断改革中完善,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立法理念正向以人为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从"贿选"事件频发看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地方选举中“贿选”事件的频频发生 ,既是贿选者扭曲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升迁动机产生的恶果 ,也与部分选民及人大代表政治权利和责任意识淡漠有关 ,更是有关制度的缺陷和操作中的变形所致。“贿选”事件频发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表明了发展和完善人大制度的紧迫性。发展和完善人大制度 ,既需要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 ,更需要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并完善选举制度和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3.
《行政管理改革》2017,(9):43-46
加强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建设,规范专委会的设置、健全运行机制,是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作用的内在要求。安徽省三级人大专委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探索完善地方人大专委会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对于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部署,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个案监督是地方各级人大对同级司法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之一,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给它的职权,属于人大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监督手段。它体现了建构有效监督体制,制止司法腐败,保障司法公正,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各地人大正处于摸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完善个案监督体系,使其成为行之有效的、富有生命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春 《瞭望》2004,(37)
地方人大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且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人大质询是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是保障民意沟通的有效渠道,地方政府必须对此予以尊重配合。基于发展的眼光,地方政府要主动回应人大质询,维护程序公平、鼓励民众参与、推动政务公开、构建责任政府,让质询回应进一步程序化、公开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的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们习惯上叫它“人大”。依照宪法规定,“人大”既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也是国家权力组织的最高形式。目前,“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宪法赋予的巨大权力仍有一定的距离。这主要是作为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权构成形式——人大在我国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所认同;在公民意识中“人大意识”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要巩固和发展我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9,(5):143-148
行政—立法关系在任何层级的政治系统中都是核心和关键。我国地方人大是地方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地方行政—立法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制度设计和功能的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和人大间关系进行阐释。由于行政—立法关系之间存在的张力,不同的地方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模式,以北京市行政—立法关系的实践为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可以将我国地方行政—立法关系概括为三种模式,即人大主导的行政—立法关系模式、合作型行政—立法关系模式以及竞争型行政—立法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问责制建设中政治问责明显不足,在制度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重视同体问责,忽视异体问责;重视事后问责,忽视事前问责;重视应景问责,忽视立法问责;重视行政问责,忽视政治问责。克服这些问题,要发挥人大作用,加强政治问责制建设,这源于人大在政治问责制中具有主体地位及现实政治发展的要求。发挥人大在政治问责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着手政府问责法起草或监督法的修改工作,设计与构建人大政治问责的工作机制,正确认识执政党政治问责与人大政治问责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7,(5):88-92
正向激励与负向问责的二元维度,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偏好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地方分权与官员晋升锦标赛等正向激励制度,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而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负向问责约束松弛,导致地方治理存在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偏低等问题。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改进公共服务供给及质量,提升地方治理的回应性和公平性,关键在于加强责任政府的制度建设,强化自下而上及横向的问责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