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党建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服务和保证的。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相呼应,有必要提出武汉城市圈党建工作的概念,并加大实践的力度,以更好地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杨军安 《学习月刊》2010,(18):45-45
孝感市孝南区积极响应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重大决定,主动融入到武汉城市圈和全市的大思路、大战略、大发展中去,对接武汉,市区一体,借势发展。着力打造“两型”产业聚集区、现代物流发展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核心区。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长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其粮、棉、油、肉等农产品一直是中央考核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省农业生产重点区域.随着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圈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新构造将有助于发挥农业在城市圈建设中的基础产业作用.应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4.
龚炳南 《学习月刊》2009,(11):37-38,55
按照《武汉城市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是防治三大污染.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大气和水体污染.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防治土壤污染却严重滞后。本文就武汉城市圈防治土壤污染的问题做些探讨.恳请识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5.
甘露明  李凯  张潮 《学习月刊》2014,(18):18-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实现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领头羊。新时代新机遇,新机遇新挑战,新挑战新发展。打造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必须用新观念、新思维、新套路,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理念无疑是符合现实、长远的作用于城市一体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时代性选择。一、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建设的意义城市生态涵养就是通过挖掘该城市自然、文化、历史的内质给城市以形象上的准确定位,来表达该城市社会的生态义化内涵,是对城市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与重建,其本质是通过人为手段去调节城市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俊 《学习月刊》2010,(16):95-96
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圈旅游联合推出温泉养生之旅、三国文化之旅、乡村休闲之旅等特色旅游,旅游创汇超湖北份额一半.撑起全省旅游的半边天,  相似文献   

7.
警惕城市圈内产业同构格局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学习月刊》2009,(7):30-31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2009年2月公布的数据.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1.5%.完成全省财政收入的54.3%.吸纳了全省65.1%的投资.承载了商品零售总额的63.4%。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了更好地构建城市经济一体化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之间,如何进行经济合作与联动发展,这是政府管理部门和许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李崟 《党史天地》2009,(3):43-46
2007年12月上旬,国务院同意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以[2007]3428号文件下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相似文献   

10.
杨军安 《学习月刊》2011,(10):66-67
2010年,孝感市孝南区紧紧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融入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战略,不遗余力地抓项目、抓招商、抓工业、抓创新,奋力推动孝  相似文献   

11.
彭银 《学习月刊》2013,(12):23-24
孝感被誉为“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也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层城市,本文以孝感市为例,研究其经济增长与利用外资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设,为地方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魏静 《湖北政协》2021,(1):24-24
强化武汉“一主引领”,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着力提高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水平和整体实力,使之尽快壮大为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具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建议:一、完善城市圈组织领导体制,抓好协调推进。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武汉城市圈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城市圈规划、协调及组织服务,研究重大事项。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产业集群正成为全球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内容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形成产业后发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对国内外经济发达区域,武汉城市圈经济规模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武汉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增强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现产业根植和长期持续发展,形成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设立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根本矛盾的体制机制,走一条新型工业化和新型的城市化道路。相对目前国内其他三个同家级改革试验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主题而言,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既是彻底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全新战略实践,也是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因此,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新区的“先行先试”。必须尽早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胡树华  杨洁 《学习月刊》2010,(20):40-40
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面对东部城市群的先天优势.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武汉城市圈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硬性约束下如何快速发展,这无疑是一个经济运筹学的极大化难题。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告诉我们,提高经济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新。“两型”建设,创新先行!  相似文献   

16.
孙兵 《学习月刊》2013,(24):34-35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将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孝感高新区在201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后,奋力加快建设"五个高新",即建设产业高新、创新高新、生态高新、智慧高新、幸福高新,致力于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一、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奋力建设产业高新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增强产业发展实力。力争今年引进国内外500强3-5家,民企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  相似文献   

17.
鼠年新春,武汉城市圈的动态消息 今年2月18日,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从汉口火车站开出,驶往大别山南麓的革命老区麻城市,这是武汉城市圈内开通的首趟城际列车。从这一天起,这趟列车每日行驶在汉口与麻城之间,沿途停靠红安、黄陂,使省城武汉与鄂东的联系更加快速便利。  相似文献   

18.
李中平 《学习月刊》2012,(16):120-120
通城县是个山区小县、财政穷县。"十二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扶贫开发的攻坚期。特别是在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而通城又被纳入"中三角"(武汉城市圈、鄱阳湖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带和湖北幕阜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范围的背景下,如何搞好扶贫攻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鄂南经济强县"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地处鄂南的咸宁市,辖四县一市一区,是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也是"8+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成员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汪祥旺 《学习月刊》2012,(14):35-36
江夏是武汉的南大门,也是武汉市构建“1+6”城市新格局南部新城所在地,处于武汉城市圈的重要节点,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良好、历史文化厚重。从2008年起连续四年蝉联全省县域经济第一,去年换届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