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和国家政权的法理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活跃、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党和国家的法理关系是,党作为领导党,对国家政权行使领导权,指引国家政治生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党作为执政党,具有执掌国家政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的全面的权力,党的执政权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式取得的.根据党和国家政权的法理关系,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应该建立党直接执政和间接执政相结合的执政体制.这样的执政体制是符合宪政所规定的党和国家政权的法理关系,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国家政权建设与党的执政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我党各时期政权建设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对于我们探索进入社会主义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特别是探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明政 《理论导刊》2008,1(1):65-68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和根据地政权建设的13年里,不断探索,积累了适合中国特色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经验,主要有:执政的有效途径--依法执政;把握执政的本质--民主执政;遵循执政的客观要求--科学执政.  相似文献   

4.
吴新叶 《理论导刊》2005,3(4):41-44
党的基层执政包括领导国家政权建设和指导群众自治两个层面,执政党在基层因而扮演着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角色.这是基层执政的社会性特征之所在,党的基层执政功能因而内在地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目前,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使党在基层的执政体现社会性特征,即党在基层执政中首先要克服重于政权建设而轻于社会动员的功能失衡弊病.这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能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基层执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应该在此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乡镇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成果是实行政企分开、恢复乡镇建制;深入进行乡镇政权的体制改革;探索乡镇政权管理经济的新模式;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基本经验有: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农民;坚持执政兴农第一要务;坚定地依靠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深化改革,加强乡镇政权自身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既不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又不能淡化党的领导,削弱党的执政地位。当前,应重点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健全法制、完善制度入手,使党的领导方式从“包揽过多”向“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党的执政方式从“以党代政”向“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转变,党的领导体制从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向分工合理、权责明确转变,党的工作制度从零散随意向完整规范转…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给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严重挑战。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一、深刻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努力探讨增强我党执政本领的新途径世界上任何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都不是一激而就的,而是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完善,才能形成比较理想的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它…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的党政关系演进大体上可分为坚持党政分开,建设乡镇基层政权;转变执政方武,推进依法执政;发展党内民主、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三个时期.目前,乡镇一级党政关系由于受政党体制、农村基层特点、旧体制惯性、干部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又呈现出党政一体化的状况.但这已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我国政党体制下政治民主化另一种路径的开辟,表明政治民主建设开始由发展人民民主、党政分权的党外民主,到实行党内分权、党委书记"民选"的党内民主的重大转变,昭示着把人民民主引入党内民主,以公推直选推动党内民主--党政一体化条件下的民主执政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建设的全面恢复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四大阶段。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由革命党的地位向执政党的地位的转变,而且在理念、结构和功能方面逐渐实现由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的转变,即党的意识形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实现从神圣性向世俗性,从斗争性到包容性,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党与国家、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实现从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党对社会的功能由逐渐由冲突的力量向整合的工具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王崇明 《求知》2005,(4):30-3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都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对策和措施,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杨玲 《理论导刊》2020,(1):32-39
执政风险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执政风险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面临的可能危及执政地位的危险与威胁;狭义的执政风险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出于决策而招致的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执政风险外延宽广,具有主体关涉、结构二元与结局殊异的特征,并且日渐表现出由单一向综合、由缓慢演进向加倍增进、由结局平淡向颠覆存亡的转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防控执政风险的历程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要强化党的风险意识,以科学思维方法消解执政悖论;探索风险防控模式,创新党治理风险的新范式;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党应对风险的体制、机制;推进自我革命,厚植党防控风险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指滥用公权谋取私利。改革开放以来,腐败严重腐蚀着我党执政的廉洁性、先进性、纯洁性。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不可小觑,它正从个体向群体、从偶然向常规、从显性到隐性等层面蔓延,严重腐蚀着党的执政机体。正确认识腐败的根源,寻找治腐的路径,使我党能廉洁执政。  相似文献   

14.
王志强 《理论探索》2006,1(6):76-78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就根据当时的工作实际,总结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关系,提出了党领导政权建设的基本设想;八大前后,他又根据党的执政经验,把群众路线上升到了党的政治哲学的高度;改革开放后,他进一步分析了官僚主义的“总病根”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性”,提出改革政治体制,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建设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体制与执政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确立和增强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坚定性、自觉性的重要前提。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角度分析,党的执政体制的科学、合理性程度是制约、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和枢机所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把党的执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纳入视野,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认真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并且在实践中解决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许多弊端。这些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相似文献   

17.
执政体制:概念、结构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军 《理论探索》2006,4(1):52-54
构建科学的执政体制,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执政的基础条件。党的执政体制就是党在执政过程中政党、国家和社会政治团体之间政治权力的配置、设置及其形成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党的执政体制结构指党与其他政治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政治关系体系,包括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党的执政体制具有阶级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常黎峰 《理论导刊》2007,2(12):78-82
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现实国情、党情条件下,党的执政体制构成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与支柱。执政体制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和要求,自觉探讨共产党执政规律,直面现实、勇于创新,积极稳妥地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历史教训,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说明,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如何使党的执政方式走上科学、民主和法制的道路,解决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人治”现象,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对党和国家政权建设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学习领会《决定》精神,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维护与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使现实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体制的转轨、阶层的分化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原有的合法性资源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依法执政是新时期维护和重构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