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郭艳 《理论月刊》2008,(9):100-102
21世纪初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根据国际实力对比及他国对中国的认知,对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进行正确定位。结论是,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继续执行以韬光养晦为主的外交政策,在维护国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努力缓解东亚的安全困境,走和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提升国际地位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国际地位的极大跃升;然而好景不长,开罗会议后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下降并最终丧失。本文通过对1941-1945年中国大国地位得而复失历史演变的原因剖析,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在反法西斯阵营中所拥有的"大国"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地位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地位",中国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傲立于世界舞台,必须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来看,中国从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经历了从"天下责任"观到"负责任大国"的转变。"负责任大国"的意识与目标,主要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国家实力的崛起、国家身份的转变、国家自身发展需求及国际社会的期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中国对国际责任的态度经历了从犹豫到认同的过程,并且公开宣示将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身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家身份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目前国际社会中处于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崛起中的大国;也是一个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大国.[1]以上几种身份之间既有互补性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通过分析这几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当前处于我国核心地位的身份是:崛起中的大国.  相似文献   

5.
叶小青 《青年论坛》2007,(3):139-141
国际组织不仅是中国维护、拓展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兴起的大国承担国际责任、为全人类的利益做出相应贡献的平台。依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当下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定位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中大国,是多边合作的维护和促进者。与占主导性的西方大国相比,中国在国际组织中还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7.
从大国到强国,中国综合实力正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大党到强党,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国际地位正发生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及其演变?国家身份是国家基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国际影响状况而对本国国家特性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也是在与其他国家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体间认同。国家身份的选择与定位对于一国国家利益界定、外交政策制定、对外关系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与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政治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形象正在逐步确立。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点上。然而,大国的崛起不但需要发展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更需要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其坚强支撑和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事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合行动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需要,可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经验和外交经验的人才,有利于我国警察队伍素质的提高,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警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谁”和“中国将是谁”涉及今日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作为负责任国家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今天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10~20年左右可能成为“初步发达国家”甚至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可能成为国际制度和规则的重要制定者,但尚难以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中国“和谐世界”的美好蓝图,需要中国以更有利的身份才能有效推动,但未来可能形成的多极化国际格局将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结构之中,对中国的战略压力也将是空前的.较高的定位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前提,而实际能力则是定位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中国国际身份定位的两难.事实上,这种困境应该促使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去设计未来中国的世界角色,并寻找到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而“初步发达国家”或“初步发达建设性国家”或许是最好的理性定位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主倡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之外另行创立的国家间金融机构,从霸权稳定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对美国霸权体系的突破。但以此来判定国际体系发生转换是错误的,因为美国的实力仅仅是相对下降,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仅仅是体系内的量变;且旧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并未坍塌,亚投行尚难以与之比肩。不能否认,亚投行对旧有的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是美、日阻挠、拒绝亚投行的原因。但以此认定国际关系将进入争霸性的冲突时期是不对的,因为目前亚投行与现有的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性大于竞争性,中国也并未将自己定位于秩序挑战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身份和利益是国家最重要的两大属性,也是影响领导人战略决策的两大最关键依据。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对中国的身份定位是:中国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国家,国内矛盾始终不曾化解,外在威胁始终没有减弱,中国在冷战大环境中是一个受威胁的弱者。对于中国此时期的利益定位,毛泽东认定的利益是反苏抗美符合中国利益(这一认知在实践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受威胁的弱者的身份认知和反苏抗美的利益认知,极大影响了毛泽东的对苏战略决策,决定了后续十余年中苏对抗的关系大走向。  相似文献   

14.
和平发展战略中的中国国际责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昊 《湖湘论坛》2007,20(1):111-112
大国国际责任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正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迈进,从自身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合法性出发,中国所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比以往更加扩大.承担适当的国际责任,不但会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对中国自己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承担国际责任的过程中,要尽快树立起我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宗旨、原则和模式,以为我国的和平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杨娜 《人民论坛》2023,(3):88-92
国际和地区局势复杂多变、大国关系日趋紧张、域内危机及挑战不断,欧盟推出“战略自主”,旨在从防务安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方面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的全球行为体地位。国家间实力对比的改变、国际竞争焦点的变化、欧盟内部压力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促使欧盟在推行全球战略过程中自我定位与认知逐渐发生变化。由于主要成员国实力不足、周边环境不稳定以及美国组建西方技术联盟的制约,欧盟战略自主未来发展可能受限,但其特性和韧性决定了欧盟仍是全球重要的行为体,将继续在全球治理和世界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崛起在世界文明中越重要,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话语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的,而且正在成为世界的。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其自身文化立场,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众多思想家的互动形成大国文化身份的价值认同。文化创新对强国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交往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新世纪中国文化创新将在坚持"发现东方、回归经典、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文化自我更新,进而走向绿色生态文化,知识创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遵循着国际关系互动的政治定律,也呈现着国际体育交流的独特意蕴。参加奥运比赛、夺得奥运金牌、主办奥运赛事等有力地推动中国在国家身份认同、国家荣誉培育、国家实力彰显等方面的进步;但通过奥运会来建构国家形象,无法彻底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和曲解,也无法立即满足国内对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迫切期许。面临全球体育问题的频发和全球体育治理格局的变革,中国应主办好国际体育大赛,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体育援助,不断获取国际体育话语权,增强体育事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努力建构并维护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后,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这一新的外交战略决策,既体现了对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论继承,也是"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当今中国国际外交战略新特点的综合体现。因为,它不仅延续了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自我身份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拓展了新的外交战略的博弈范式。  相似文献   

19.
刘少华  唐洁琼 《求索》2010,(9):52-54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相称,现状不容乐观,问题比较突出。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不是文化大国或文化强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比较困难,面临诸多外部挑战,文化对外贸易逆差严重。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播能力。对此,中国必须强化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外交,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文化传播技术与手段,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确立文化兴国战略,正确应对国际文化较量。  相似文献   

20.
传播力与国家文化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连续30年快速增长,社会经济总体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跃居世界贸易大国的前列,并开始对国际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3.8%.位于美国之后的世界排名第二。这也使中国的国际威望、国际影响力、区域问题解决能力等等持续走强,国际地位处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