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其二 《桂海论丛》2011,27(2):46-48
英雄是理想人格的象征与代表,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英雄崇拜是人们对英雄强烈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它是激发人们学习英雄动机的心理基础和内化英雄精神、完成人格重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英雄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文化在历史传承中赓续优秀文化基因,在民族复兴中汇聚爱国主义情感,在时代发展中彰显坚守人类正义的崇高境界。新时代的英雄文化具有人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伟大性与平凡性相统一的特质。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能够提振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精神动能,为筑牢文化自信提供坚实依托,为培育时代新人厚植丰沃土壤,为维系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感、巩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基石。  相似文献   

3.
英雄和"英雄崇拜".是任何时代都回避不了的课题.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年轻一代,则因年轻而不知提及,可能会产生对"英雄崇拜"的消极理解.这既不利于榜样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青年健康人格的塑造.所以,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的"英雄崇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正象人不能缺乏阳光、空气与食物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没有英雄.英雄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风貌,能体现人类真善美的价值,能激励青年的正向行为.可以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民族.有人认为,"英雄崇拜"是鼓吹法西斯主义,是剥削阶级那一套英  相似文献   

4.
芦曦 《重庆行政》2015,15(2):95-96
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是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进而决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当代青年要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永久传承. 在理论武装中筑牢信仰之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理论学习,有助于当代青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反腐倡廉的表率.加强理论学习,有助于提高当代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关键时刻区分大是大非问题,不迷失方向.能够通过理论学习武装头脑,形成对理想蓝图的向往、崇拜与追求,筑牢坚定信仰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就是乐于为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舒适和方便的人。许多伟大的领导者为他们的理想做出了最大的牺牲,而还有一些英雄牺牲后则是寂寂无名。这些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的故事深深地鼓舞着人心。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精神有时能够  相似文献   

6.
民族英才人物是民族的杰出代表,曾在民族精神发展史上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英才人物从其存在形式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说中的文化英雄,一类是“现实中”的杰出人物。前者虽不一定真实,但却作为一种象征被定格在人们超现实的理想之中,成为人们理想人格的化身和效法的典范。后者是历朝历代实实在在的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民族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缔造出许多精神形态,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有名皆从无名来提起英雄,人们自然地会想到保尔、雷锋、蒋筑英等,这些英雄的光辉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敬重,而众多的人由于其活动没有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打下明显的印记,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事实上,他们在默默无闻中兢兢业业地劳动,同样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深远而广阔的实践运动,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完成实现人类大同这样一个伟大而壮丽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决定了各个时代的人民群众不仅要从历史的责任出发  相似文献   

8.
张葆君 《理论月刊》2008,(9):106-109
中国共产党要在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想以自己的先进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建立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就必须在坚持自身先进性时展显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孟和宝音 《前沿》2007,(9):219-22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信念弥坚,报偿艰辛而斗志更强,凝聚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要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为全面实现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正>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偶像是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供奉的人像"。这些东西往往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死去的人或者传说中的英雄,被人们所崇拜,这些东西叫偶像。新华词典还有一种解释,"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和理想"。偶像崇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人类是需要宗教的,现在中国是个无神论的社会,其实无神论也可能产生多神论,现在好多"大师"就是在钻这个空子,他们把自己自封为"大师",让人们对其进行顶礼膜拜,而许多中国老百姓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中,每个时代都有人们崇拜的英雄。令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其中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战斗英雄固然功不可没,但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才是战胜侵略者的强大武器:极其贫困的四亿五千万中国人,在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把自己一百多万子弟送上战场;又倾其所有捐款购买武器,捐款总额可购买 3700架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战后美国的政治家感叹,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我崇尚英雄,我更崇尚用英雄主义精神武装起来的民族。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人…  相似文献   

12.
一、城市精神的涵义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和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精神,并成为生成和支撑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当一个城市不满足于普通的物质繁荣或成就,而是想到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的时候,我们就说它有了一种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今中外历史悠久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即便是历史很短的城市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要自立于民族之林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田成平 《前进》2005,(7):4-6
太行精神孕育、形成于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党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己任,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伟大壮举的生动体现,是八路军与太行根据地人民同甘共苦、浴血奋战的英雄史实的真实写照,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全部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锤炼和升华,是我们党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民族前进的灯塔。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始终高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就会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开拓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有本民族的精神支柱。那么,作为我国现在和将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支柱是什么呢?那就是爱国主义和自立更生精神,就是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支柱的基础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的感情是与他们的共同利益相联系的。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的名字为人们所传颂,有多少英雄的优秀事迹为人们所赞颂,人们对于英雄是那样敬佩,那样崇拜。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现在的陈燕飞、张华、张海迪……,这些英雄的光辉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于是,有这么一些年轻人,他们就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被人崇拜、赞颂,能名扬四海,永垂青史。想成为英雄,这固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在我们中国,人人都争当英雄,个个都学先进,那么我们的祖国一定会繁荣昌盛,四个现代化一定可以提前实现。但是,有的人想当英雄,并不是从点滴事情做起,而是寄希望于  相似文献   

18.
乱世出英雄,治世颂英雄、学当英雄本是历史常态,然当下中国,贬低和虚无化英雄之怪相却迭出不穷、令人警醒。对此,我们决不可听之任之:英雄精神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历史证明,缺乏英雄精神的民族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建当代中国社会的英雄主义精神之维,盖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英雄主义精神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以突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二是积极营造景仰英雄、爱戴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转变宣传方式,使英雄形象更加可亲、可敬、可学。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伟大实践过程中铸就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接续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蕴了多重逻辑关系,其中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和前提,建设时期形成的精神谱系是对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改革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对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延续;新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基础,新时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和发展。这些逻辑关系环环相扣、层层嵌套,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之美,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历史担当。迈上新征程,要赓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理应对其逻辑关系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20.
圆中国梦     
《台声》2018,(23)
正890.纵观历史,我们会陷入无尽的沉思,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平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它创造了无数丰富而辉煌的文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不懈进取的精神支柱,十几亿中国人和亿万海外华人拥有着数不清的梦想,汇聚成一个共同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郝向前西藏海南州共和汽车站891.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为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