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论自然价值规律曹山河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价值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自然价值是纯主观的东西,是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的自我表露,而否认自然客体对自然价值的制约作用;也有的观点认为,自然价值是自然之...  相似文献   

2.
目前,理论界对价值概念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多的同志认为,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客体的一种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也有同志认为,价值是表示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还有的同志把价值通俗地称为财富,物的使用价值就是人的物质财富,各种文  相似文献   

3.
实践自由度与价值的主体本质袁祖社一理论界关于价值本质的讨论,可谓众说纷坛。“主体说”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客体说”认为,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的属性、功能,与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无关;“关系说”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的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之...  相似文献   

4.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企业不同价值目标的比较价值●刘惠坚企业价值,这里主要指客体(对象)对企业所具有的价值,其实质是企业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功能关系,即企业客体对企业主体的生存发展有何作用意义等关系。而企业主客体之间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一个企业主体可能面对众多方面的客体,...  相似文献   

6.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主体的利益 ,同时又对个人或社会集团有意义的价值标准才是合理的、可取的。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生产力 ,注重人民性 ,崇尚真、善、美。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关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范畴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抽象的“目的性”水平上。本文拟从人和技术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说明主体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主体的构造性思维应该是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所谓主体的构造性思维并不是说主体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动思维形式,而是说,科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在主体对客体的每一能动反映的具体形式中,无论是对科学符号的自由运演,还是创造性思维过程,或是对科学事实、假说和理论的认识论选择、价值选择,无一不体现出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构造的特性。因此,我认为,所谓构造性思维实际上是科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构造。  相似文献   

8.
一、从军队“生产保卫”看练兵价值 “价值”一词最早用于商品交换之中,它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之后,又引伸到其它领域。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提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了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在价值关系中,军队是主客体的统一,既可作为主体,也可作为客体。军队作为主体,任何事物只有与军队的需要相联系,才具有价值;而作为客体,军队又要通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正> 人以自己的实践,改造着外界对象即客体,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改造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关系,一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客体的认知关系。这两个方面既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和矛盾。在价值因素对认知过程作用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看不见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与认知关系的统一性,否认价值因素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是只讲价值关系如何推动认知的发展,不提确实存在的某些消极作用。这样,全面地看待和分析价值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就有了实际的意义。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看来,作为认知对象的事实,对于所有观察者来讲,具有一致的性盾,而作为主客体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价值,则完全取决于各别评论者的主观倾向,它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如果对一个事实的认知,渗杂着这种主观意识,那么作为事实的反映的认知就会失去客观性,为获得科学  相似文献   

10.
王海明 《思想战线》2003,29(2):9-11
客观论是一种认为善和价值存在于客体之中的无价理本体论。而实在论和主观论以及关系论都是夸大客观论的某些方面而导致错误的。实在论夸大应该、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方面,主观论则夸大应该、善、价值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方面,关系论则把"价值是客体的关系属性"夸大成"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把"价值是客体在与主体发生关系时产生的"夸大成"价值是在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产生的",从而误以为应该、善、价值产生于、存在于主客关系中,是一种主客关系。  相似文献   

11.
历史价值论     
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历史价值是历史作为客体对于主体人的作用与意义。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评价尺度是多雏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统一体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评价的终极尺度。历史评价合理性是一种实践合理性,要立足于实践、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有主体尺度,也有客体尺度。客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固然属于价值关系;主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同样属于价值关系。前者可以称为手段价值关系,而后者则可以称为目的价值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纯粹的物理关系,也有手段价值关系和目的价值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并不改变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改变事物的价值形态。具体劳动改变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手段价值关系,抽象劳动则改变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目的价值关系。抽象劳动的物化凝结为商品价值,意味着商品价值在本质上是物化了目的价值关系。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劳动凝结的价值,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属于价值论意蕴中的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13.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之间的效应关系,即客体对主体需要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关系。事物对主体有无价值,主要依主体的内在尺度(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而定。因此,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和利益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谁是价值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这个问题在任何价值观念体系中都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历史上不同价值观念体系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体现在价值观上,就…  相似文献   

14.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5.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以主体的能动作用为前提的.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曾经引用了费尔巴哈的话同马克思的话作过鲜明的对照.费尔巴哈说:“我们的‘我’只是因为受客体的影响才认识了客体”,这就是说,认识的主体“我”只是由于被动地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影响,才认识了这个事物;他接着又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反驳的话:“我们的‘我’  相似文献   

16.
究竟什么是价值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事实存在于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运动之中。它包括关于客体对象事实,主体人的需要等内在规定性事实,客体事实和主体事实之间关系事实,以及由此决定的对客体如何改造的事实,人们进行的价值活动的事实,价值物在主体身上引起的效应和结果的事实,所有这一切事实的总和才是价值事实。  相似文献   

17.
黄兢 《求索》2013,(6):222-224
高等教育评价的价值是一种体现在高等教育评价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在它的评价活动中.评价双方的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通过一定的标准和途径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诉求,同时要进一步考虑这种评价活动是否可以满足或者适合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实际价值要求。在社会价值方面,一元价值主导和多元价值导向评价模式促进了社会责任与义务价值的实现。在教育价值方面.人本价值取向和批判价值取向则体现了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目的与方式的价值一致性。只有这样,高等教育评价才能有坚实的根基.高等教育评价也才会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论价值观念的符号特征张晓虎人类的观念活动包括对真理的把握和对价值关系的评价。真理问题涉及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结构、性质及运动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问题涉及的是客观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即价值客体的属性、结构、功能对满足主体需要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建...  相似文献   

19.
谭义军 《求索》2010,(12):149-151
司法正义不是司法操作者的单极正义,它事实上是一个受到供需双方影响的变量。我国应当摒弃"主体——客体"式的司法过程设计,转到"主体——主体"型的新司法交往模式上来。只有司法过程的参与者均能站在平等的台阶上,才可能实现思辨的充分交流,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进而达到正义观念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体价值刍议庄穆一从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及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来界定价值和价值关系,是价值问题上价值关系说一派的观点。它可以解释经验范围内和显在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种种价值问题.从价值发生的角度看,价值的产生离不开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