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和人格特质上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低水平性以及自身学习的匮乏性决定了未成年犯罪人具有临时犯罪人格.临时犯罪人格有过渡性、动荡性、可塑性的特点.具有临时犯罪人格的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或犯罪后往往有所悔悟,易于教育和矫正.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内的社会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的临时犯罪人格.  相似文献   

2.
侵犯财产犯罪的原因可以分为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和情景原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社会原因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成犯罪人格 ,有犯罪倾向的人捕捉犯罪的情景条件 ,形成犯罪决意并最终实施侵犯财产犯罪。  相似文献   

3.
2013年8月,使用自编犯罪特征问卷和COPA-PI(正式版),对兰州女子监狱的230名女性犯罪人进行了犯罪特征和人格特征的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女性犯罪人表现出了较多的依赖性、非计划性以及间接侵害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和犯罪人格没有显著关系,而在受害对象的选择上,对男性受害人的选择和犯罪人格维度中的冲动性有关。对女性犯罪人而言,暴力型犯罪比财务型犯罪、性犯罪、毒品犯罪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受害人,而性犯罪比其他类型更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人。  相似文献   

4.
非人格化是罪犯对被害人人格的贬低,甚至彻底抹杀的过程。可分为在犯罪实施前对被害人的非人格化,在犯罪实施进行中对被害人的非人格化和在犯罪实施完毕后对被害人的非人格化三个阶段。从犯罪控制角度而言,国家与社会对罪犯也有一个非人格化过程。阻却国家和社会公众对罪犯的非人格化,对于彻底矫治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色彩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色彩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发展学科,在预防和抑制犯罪及改造罪犯的运用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犯罪心理与色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揭示色彩心理学与人格形成的深刻内涵,探索色彩心理学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特殊作用,对实现罪犯人格复苏、回归社会的目的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犯罪的心理背景或原因,犯罪人分可为分为三类:第一,由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即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第二,由社会化障碍引起的犯罪,即犯罪人格犯罪人;第三,由心理障碍引发的犯罪,即心理问题犯罪人。对犯罪人的了解程度,是高校预测和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中,14周岁至18周岁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形成的犯罪人格具有临时性,较为容易矫正。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统计学分析及犯罪心理成因的分析,针对未成年犯罪人致罪内因——人格缺陷,运用认知疗法完善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格,化解未成年犯罪人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改善未成年犯罪人个性的偏激和不良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呈逐渐上升趋势,调查统计,当前监狱在押罪犯中,社会底层人员罪犯占据了绝大多数,因此,探究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原因尤为必要。就社会底层罪犯的犯罪原因而言,诱生因素存在于个体、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对于重新犯罪罪犯还包括监狱管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综合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孤立起来都不能单独产生犯罪的结果。只有深入探究并认清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原因,才能有针对对性地预防犯罪,并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呈逐渐上升趋势,调查统计,当前监狱在押罪犯中,社会底层人员罪犯占据了绝大多数,因此,探究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原因尤为必要。就社会底层罪犯的犯罪原因而言,诱生因素存在于个体、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对于重新犯罪罪犯还包括监狱管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综合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孤立起来都不能单独产生犯罪的结果。只有深入探究并认清社会底层人员犯罪原因,才能有针对对性地预防犯罪,并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犯罪人格之于犯罪预防的价值在于,犯罪人格研究促进了动态、整体犯罪人观的形成,使建立于犯罪人格之上的刑事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犯罪人格视野下的预防犯罪路径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控制犯罪心理的生成;以犯罪人格为视角对犯罪人进行分类治理,改善犯罪人格。  相似文献   

11.
论单位人格否认之法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位人格否认法理,是指对于缺乏独立人格的单位所实施的犯罪,否认该单位具有单位犯罪主体的人格,进而直接追究单位背后操纵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其他单位的刑事责任。单位人格否认论,以单位人格的二元构造和间接正犯的理论为基础,其适用范围包括单位缺乏合法身份、缺乏犯罪能力和缺乏刑罚适应能力的场合。幕后操纵者是自然人的,以自然人犯罪处罚;幕后操纵者是有独立人格的单位的,以单位犯罪处罚。  相似文献   

12.
法律威慑、刑事惩罚、教育宣传等已有犯罪防控思路,有效但存在局限性.文章分析了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犯罪者的消极人格特质及其形成背景和生活经历,针对性地提出健康人格的早期培养是预防犯罪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犯罪人格之于犯罪预防的价值在于,犯罪人格研究促进了动态、整体犯罪人观的形成,使建立于犯罪人格之上的刑事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犯罪人格视野下的预防犯罪路径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控制犯罪心理的生成;以犯罪人格为视角对犯罪人进行分类治理,改善犯罪人格。  相似文献   

14.
一人公司制度的引进和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规定在公司人格、责任能力及其责任形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理念和适用的新问题。基于企业的经济学原理和契约性质,法人性质的实在说和代理人理论较好地解决了法人人格的有机组织体、独立的意思和行为的论理基础,并由此扩展到法人独立的刑事人格、犯罪能力和受刑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主体的原理以及单位人格的部分否定都要求对现行单位人格的刑事否认制度进行反思。在揭开公司面纱,直接追究自然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也得追究其单位人格责任。  相似文献   

15.
通常情况下一人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因而能够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但由于一人公司的股东很容易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所以在特定情形下应当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的存在,而直接追究公司背后的股东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张伯源修订的A型行为人格问卷对我国9283名服刑人员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服刑人员的A型人格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婚姻状况、不同刑期、不同犯罪类型、与家人的关系和典型A型人格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年龄、家庭状况和性别与A型人格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变迁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犯罪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学界乃至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为了找出犯罪形成原因,从而达到预防并根治犯罪的目的,探讨人格缺陷与犯罪预防之间的关联十分必要.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出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8.
刍议刑法上之单位人格否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人格之否认,是指对于缺乏独立人格的单位所实施的犯罪,否认该单位具有单位犯罪主体的资格,进而直接追究单位背后操纵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其他单位的刑事责任。单位人格否认论,以单位人格的二元构造为基础,其适用范围包括单位缺乏合法身份、缺乏犯罪能力和缺乏刑罚适应能力的场合。  相似文献   

19.
系列案件中的犯罪思维定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思维定势是系列案件作案人的犯罪思维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侦查人员为了能够识别和查找系列犯罪案件的作案人,必须对作案人的犯罪思维定势进行剖析.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的犯罪思维定势可以分为常态人格特征的犯罪思维定势和变态人格特征的犯罪思维定势.这两种犯罪思维定势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前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稳定性"或"规律性"特征;后者往往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非稳定性"或"缺乏规律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