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作为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改革开放的成本.中国要崛起,需要重塑自己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不仅在文化中得到反映,也通过文化体现出来.中国需要运用文化手段建构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文化输出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承担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来自主客观方面的有意作为和塑造,文化吸引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具有异质文化背景的行为主体,这就决定了通过增强文化吸引力来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而,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理念,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塑造符合国情和时代精神的的良好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崛起”是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平崛起理论出现,并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即一种新的和平的大国兴起模式。其背景是在全球化、现存的世界政治体系和中国国内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下,中国需要塑造自己在新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中国和平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使美国和中国周边利益相关国家有所顾虑,为此中国已使用新的"和平发展"提法。中国的和平发展之中,因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制约,仍然面临相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是衡量其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精神体现,直接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和释放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释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怎样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中国自身的特质与价值观,认为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健全、丰满的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形象,业已成为事关我国和平发展与文化复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月3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由此,“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现将近一年以来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一、关于“和平崛起”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学者们的看法基本达成共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7.
一、和平崛起”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选择。2003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作了《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同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标志着“和平崛起”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主要…  相似文献   

8.
当下,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越来越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之路。习近平从文化、历史、制度、时代四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西方宣扬"国强必霸"的反击,也是对国内质疑"国家软弱"的解答。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下,理论方面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走向经历了"转型崩溃论"与"结构适应论"的争论。两种争论指向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否成功塑造稳定的制度性认同,它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制度性认同主要包含宪法主导下生成混合型的国家认同,政治制度化过程塑造赞成性的国家认同,现代国家福利体系塑造归属性的国家认同三大基本内容。经历了革命年代和改革年代的变迁,中国的国家治理在不同领域内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即依赖经济发展绩效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模式、有限度地吸纳社会的监管型国家治理方式、有限多元的混合型治理的国家认同模式。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已具备制度性认同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即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众化与共识性,公众参与的制度化与有序化,官僚体系的理性化与技术化。从发展条件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仍需要构建现代性的维度与相应的支持性条件。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中国加速崛起与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持续高涨,国外舆论出于各种目的炒作"中国民族主义"。对此,应统筹内外,对内把握"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趋利避害,对外界热炒冷静观察、妥善应对,积极塑造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更好地维护中国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建构语境之下,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特征和挑战。城市民族工作,就是政治上要把握方向、坚持国策,思路上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工作中要重在平时、争取人心。而"争取人心"的关键步骤,就是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尊重民族差异、保护民族权利、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并行不悖的。本文探讨了新语境下民族认同模式的构建,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民族认同的发展方向和整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塑造和建构具有包容性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塑造是各国发展战略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在中国,能感染国民同时获得世界认同的必然是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中华文化。本课题的意义之一是从中华文化尤其是陕西特色文化人手剖析中华文化与塑造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为国家形象塑造中如何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二是通过总结、归纳、分析,探讨陕西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等,形成一份陕西文化资源利用与发展报告,开发、利用陕西文化资源优势,为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开展中华文化实地教学,向培训对象进行国家形象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家间道义是国际交往中大多数国家所认同的以平等、正义、和平、民主为价值追求,对国家行为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依据道义规范国际行为的国家,则会占据道义制高点,增强国家软实力,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支持.在战乱频繁的中国春秋末期,先贤孔子提出了“礼”、“和而不同”、“义以为上”、“德不孤,必有邻”等一系列调节人与人、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国家间道义思想.深入挖掘并梳理孔子博大精深的国家间道义思想,不仅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范式的建构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与机制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间交往的公信力等.当然,孔子的国家间道义思想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对调节当前国际社会的纷争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应,然而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思想和文化总是以其无与伦比的厚重底蕴与前瞻性走在了前面.故此,人类社会一步步地走向文明.  相似文献   

15.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增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事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国际认同等理应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价值诉求,其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和平崛起”走的是和平的发展道路,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个追求国家之间互利互惠,共同进步的大国,一个提倡世界和谐发展的大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提高13亿人口民生水平的大国。是一个已经对世界担负起大国责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和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奠定了国家形象建设的基本面。面对中国崛起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着力国家人文精神塑造。更需要把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和合“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加快融入到国际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流之中,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崛起的道路,主要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优秀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和对现实发展机遇的正确把握。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紧紧扭住发展的战略重点问题不放松,这主要包括:整体推进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全面开放、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抉择"和平崛起"之路,昭示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宣言。中国的"和平崛起",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崭新的大国崛起的模式。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思维的主要内容有: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确立"和而不同"的外交新理念;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以"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争取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平崛起"的中国外交要正确把握发展、主权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致力于国际机制化生存和发展;要正确把握与处理中美关系;要正确把握"和平崛起"与祖国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一再呼吁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带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采取具体措施,从国家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认同共同体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只要各国人民通力合作,就能实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