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传承了“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黄河文化凝结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构建以“黄河”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几千年来,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整合,大一统思想无不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大一统思想不仅有历史进步意义,对于维护当代中国统一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一统"观念是现代中国国家建构、塑造中国文明基体并关联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政治思想资源。"大一统"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顺应了维护地缘安全与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在近代,"大一统"观念通过"三民主义"与"天下为公"、"社会主义"与"民本观念"、"协商民主"与"和而不同"的三层文化对接,注入国家建构进程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未来,"大一统"观念又将因其内涵的国家超越性为国际政治注入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也是助推新时期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升华为伟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不泯理想与不懈追求,为此,古代中国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制度治国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古代中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加强制度设计,并坚守人心聚、天下宁的真谛,将民本思想贯穿到制度设计中,助推大一统成为古代中国的亮丽主色。  相似文献   

6.
历经数千年的执政实践、制度建构和伦理教化,"大一统"最终形成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独特文明内核.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大一统"有助于凝聚人们的政治共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当前,我们要立足"两个相结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等重要论断,对中华"大一统"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赋予新时代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宗教界人士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化认同,增进政治认同,助推宗教中国化建设。具体而言,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中国特色宗教思想和制度规范,推动传统宗教文化向现代转型,使我国各宗教融化在中华文化的大怀抱中,从中孕育、生长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和归属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政治符号是国家认同生成与强化的重要资源,"孙中山"是海峡两岸都认同的、为数不多的政治符号。孙中山政治符号是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独立斗争过程中和现代政治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在国家认同的现代建构中,孙中山政治符号仍能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仍然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连接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核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10.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民族凝聚力,确保中华民族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多次从分裂走向统一起到了思想上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原因入手,通过对"大一统"思想形成演变的分析,来研究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是民主党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多党合作初心的自我回归和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民主党派自身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加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多党合作共识,提升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在新时代,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应注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民主党派的作用发挥,加快思想政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切社会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文化认同推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对统一战线的理解,不能仅仅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和策略,尤其在中国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厚重的国家中,更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统一战线.大一统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文化形态,是中国统一战线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崩溃之后,大一统文化形态要求依据现代民主共和的政治原则重建大一统,这给了现代革命政党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单一政党力量的不足决定了要通过多党合作来共同建国,这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规律,也是大一统对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定性.在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过程中,国民党违背了这一内在规定性,最终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遵循这一规律,最终领导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协商建国,成功重建大一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需要通过统一战线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巩固与发展大一统.  相似文献   

14.
步入新时代,中国正在全球化、智能化潮流中为民族复兴而持续奋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重视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先秦华夏共同体的传统奠基以及近代民族国家的价值重构,对于今天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治理与文化认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丰富发展实践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一统”观念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一种政治秩序观,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层内核。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一统”从最初的思想认识逐渐升华为政治理论,外化为政治制度,反过来又内化为内在观念,从而成为中国政治统治的最高价值观之一。文章从文化的视角从发,探寻“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化的实现和自身强化机制的形成,以及延续。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对港澳台大学生来讲,是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体验获取直接感受,通过这种体验感受,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如何让在内地就读的港澳台大学生全面系统了解、认同中华文化,继而达到对伟大中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毕业后成为推动两岸四地交流的文化使者和桥梁,成为"一国两制"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与任务。20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坚持组织港澳台学生开展"中华文化寻根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既是中国古史中原始渔猎时代的一位英雄,也是中华统一文化的缔造者。有关其传说和文化创造活动在中华统一文化的生发与形成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伏羲氏族的标志——龙图腾,经过整合、演化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区别性特征;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伏羲“大一统”的理念,至今仍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利器和重要理论支柱。伏羲文化就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文化。深入研究伏羲文化中的统一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影响民族团结的核心因素。以文化认同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发展先进文化,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强化国家文化认知,增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就是要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必须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等,体现出人类共同价值理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精神、民本理念、和合思想、社会美德等,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董仲舒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以政治统一为目的、思想统一为手段的“大一统”思想,并通过加强封建王权,利用国家力量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统一了思想,从而将中国统一国家的发展同中华民族的发展置于同一轨道。强大的统一国家政权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和政治保障,同时日益增强的民族凝聚力,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