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璇  李灵灵 《求索》2008,(10):194-195
由于生态恶化和设计理念混乱等影响,当前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和危机。有学者因此提出“诗意地栖居”的新人居环境理念,将美学纳入人居环境科学。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历经数千年,早已将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文人诗意的生活美学熔铸于一炉,本身就是“诗意栖居”人居环境的典范。本文试图从唐诗中挖掘文人造园理想中体现的人居环境思想,作为从传统人居环境思想中寻求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人生存的一种理想状态,不仅反映了人对于安全和归属的本能愿望,更反映了人对于美、对于爱、对于和谐自由的一种精神渴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集体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环境,让他们接受健全的教育——知情意行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几年来,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努力让班级成为可以诗意栖居的乐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理想风帆启航的港湾。  相似文献   

3.
劳动,就是体能和脑能的付出,是人类伟大而且无与伦比的美善之举。因为劳动,人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所以,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庄严地以“劳动”命名。  相似文献   

4.
一位诗人曾写道: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有一位哲学家注解:诗意地栖居,才是人类永久的企盼。  相似文献   

5.
草庵云起     
诗意的生活固是人生的理想,而现实的不完满,却是理想之求的驱动器;在日常平庸的烦劳中,借茶获得片刻闲适,正是诗意在某个层面上的替代。我们无法如西哲海德格尔所说, “诗意地栖居”,但至少可凭借佳茗,消解尘梦之垢。仅就此而言,哪怕庸常如我辈,没有理由不爱茶。  相似文献   

6.
嘉木随风舞     
包晓泉 《当代广西》2009,(11):56-56
所有到过南宁的人,都不会对这座城市的树产生失忆。 那是一种铺天盖地的绿色影像,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风景中,整个城市铺排着植物的本质颜色,蓝天白云里阳光劈头盖脸地洒下来,让人的心情好得出奇。如果把南宁和海德格尔那句“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排放到一起,绝大多数南宁人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共鸣。  相似文献   

7.
曹诗图  韩国威 《理论月刊》2012,(6):156-158,175
"基础存在论"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超越主客分立,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在"的研究来取代对"在者"的研究,建立有根的本体论,这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哲学研究贯彻始终的基本原则。运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诗意地栖居"的观点,对旅游的本质进行深度解读,认为"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思想精髓,是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诗意地栖居"是旅游的理想追求,其实质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而旅游的本质则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或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彩虹升起的地方》直面当下为人们格外关注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工业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经描绘过这样的理想化图景":充满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但是,人们是否可以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则要看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  相似文献   

9.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本文把“诗意地栖居”的哲学命题引入人居环境建设的最新理念,提出了诗意、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目标、方法及措施。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与诗意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社会诗意的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模式为“艺术+科学”、“生态+文态”的模式。将人居环境的生态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美观性、人文情怀等内容,作为衡量诗意人居环境的主要指标,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与和谐的人居环境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我们渴望绿色和诗意的栖居。然而,今春,漫卷北方11个省市区的强沙尘天气又一次敲响警钟:生态破坏,气候恶化是人类发展一定要付出的代价吗?这“沙尘暴”的苦果,我们该如何吞咽?  相似文献   

12.
古典书画艺术中,“技”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是书画艺术创作的基本载体。在不断发展中,“枝”的追求,开始转化到讲求灵性和悟性,追求感悟和体验,主体通过对古典书画艺术的创作,实则为抒写性灵、寄托人生理想、寄慰心灵,在“技”的展现中寻找灵魂皈依的栖居地。  相似文献   

13.
银潭印象     
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聚居的侗族,是个美丽、淳朴的民族。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文化是在农耕文明土壤里生长和绽放出来的民族文化奇葩,对于现代人去寻求精神故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家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侗家人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山乡,他们精神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丝性情的基元,都深深地植根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如画的自然风光与迷人的人文环境,天然合成一个“诗意的栖居地”,令人向往。基于此,本期特选编了2篇文章,让大家一同去领略那茫茫的林海.那清亮的小溪,那神奇的红豆杉树,那极具特色的雕房,那真挚热烈缠缠绵绵的爱情,裹着浓浓的山寨风情……  相似文献   

14.
郭京红 《求索》2014,(7):69-73
在探索艺术本质的过程中,海怨格尔的“现象学解释论”和斯潘诺斯的“新解释学”部试图还啄世界的“本真”,并借助诗与哲学诗论加以阐述。两者虽然对“本真”、“尺度”、“历史性”和“本体论”等慨念加以探讨,但其蕴含内容与实现方式却大为不同。通过对海怨格尔和斯潘诺斯诗学观的比较,可以进一步理解后现代主义时期从现象学解释理论到艺术本体论的文艺转化过程,从而实现由“诗意地栖居”到“永恒的共时”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5.
吴江,不仅是诗意的栖居地,更是古筝弹奏的一阙宋词。这个既有悠悠古韵又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东临中国最具实力的上海,南接中国最具活力的浙江,西濒碧波万顷的太湖,北依潜力无限的苏州。这片与香港一般大小的吴越故地,正散发着江南水乡的灵秀和现代城市的朝气。  相似文献   

16.
我们渴望绿色和诗意的栖居。今春,漫卷北方11个省、地区的强沙尘天气又一次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生态破坏,气候恶化是人类发展一定要付出的代价吗?这“沙尘暴”的苦果,我们该如何吞咽!沙尘暴,以大自然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提醒人们  相似文献   

17.
《人大建设》2012,(6):49-49
著名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的人生理想是读万誊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吴老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创造》2016,(6)
正诗意的栖居,自古以来是人类对于美好家园的梦想。在工业文明狂飙突进的现代社会,在13亿中国人义无反顾走向城镇化的当下,如何留住日益奢侈的诗意?如何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破解的难题。当前我国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更加健康、宜居、公平的城市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诗意地栖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啬,到空气清闲,环境幽雅、品位不俗或独具特色的场所美食、购物、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日益成为时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外出“购买和享受”景观环境,开始注重营造生机盎然的居室院落或到那些依山傍水,有较高的绿化率、园林专家参与设计的住宅小区购房置业。由此,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线正渐渐“浮出水面”──“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但是,在利益面前,气候政治博弈却引发了巨大的伦理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超越冲突,走出气候政治博弈的"囚徒困境",人类必须转变文明理念,摒弃传统的本体思维范式,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范式,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