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精神窄门的焦虑——论敬畏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出于信仰神圣而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禁忌意识,是人在法律之外的自我立法.在信仰匮乏、价值失范的时代,面对精神窄门的焦虑,敬畏启迪着我们跨过精神窄门之槛,走出内心世界荒芜,塑造理想人格.当前,我们亟待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因此,重新检视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敬畏感、养成理想道德人格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2.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3.
麦金太尔认为自我无边界是现代道德危机发生的根由所在。现代社会自我无边界主要表征为祛道德性自我观的盛行以及祛道德性科层组织生活的凸现,现代自我之所以失去了边界,究其缘由,一定程度缘于自我与社群关系的断裂,也就是个人只是作为一种无角色界定、无目的、无标准的自我的形式而存在。而要解决自我无边界问题,既要从历史中找寻自我与社群间的关联,又要在现代境域下重构自我与社群的联系,建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美德以重新划定自我边界。  相似文献   

4.
敬畏感是现代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党和政府实践科学执政的逻辑起点,更是维系社会价值秩序的精神纽带和判断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领导干部的敬畏感既与其自身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息息相关,又与其自身的角色使命、职责担当根根相连。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要培养领导干部的敬畏感,领导干部只有常存敬畏之心,牢记职责担当,才能慎用权力,从而在工作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一、敬畏民意是根本敬畏民意是领导干部一切敬畏的基础。有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5.
李忠红  王贺 《理论月刊》2010,(2):177-179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6.
冯凡彦 《前沿》2013,(19):62-65
舍勒认为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共同体精神的破碎,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道德文化危机与意义危机,而深层根源在于价值秩序的颠倒.在他看来,自我获得的价值凌驾质性价值、有用价值凌驾生命价值、世俗价值对神圣价值的倒置等价值颠倒,是导致现代人意义世界凋敞的根本原因.舍勒在价值秩序理论基础之上,对现代性问题展开深刻反思与批判,为我们理解现代性、观察现代社会开辟了一个全新视角,但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从历时视角考察,理性和主体性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论域,理性和主体性的互为援手实现了现代性从“前现代”的脱域,理性和主体性的共谋完成了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理性对主体性的遮蔽揭橥了后现代性的自反话语。黑格尔哲学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性原则的虚假和解,后现代主义从批判黑格尔出发,揭示了理性原则对主体性原则遮蔽的现代性困境。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在批判之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性原则虚假和解的现实根源——资本的主体性,在建构之维以其实践原则实现了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真正币口解。  相似文献   

8.
莲花 《前沿》2014,(5):178-180
课程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研究领域,本文着重从课程实施中对传统、现代、后现代学生观的演变进行探讨。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吸取长期以来对学生观的积极点的同时树立新的学生观。在课程实施中学生是有发展性的、有生命意义的且有主体性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新学生观的建立不仅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也是教育改革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我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学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颇多的关注。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自我观,文化自我观影响语言活动。中美文化自我观比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育有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武彦斌  黄菊  顾刚 《理论月刊》2010,(10):179-181
学生观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认识起点,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发展性。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境遇是现代学生观在实践上的逻辑生成。学生观的后现代转型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指导下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益借鉴,并表现出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未来路向的真切关照。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境遇和未来路向蕴含着学生观在继承与发展中的实然与应然,体现了学生观的蜕变在历史与逻辑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