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否具有当代的方法论意义,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的内在理路是:所"立"——深入社会现实与所"破"——批判性分析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建制及其限度的共存。如果不从根本处诠解出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方法论意义,就不能形成方法论自觉,必然难以深入地切中中国当下的现实,无法构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因此,通过与马克思文本的当代"对话",使其方法论的价值得到呈现和凸显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原则,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顶层设计"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论。笔者以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论,实现二者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统一。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有一种思辨化和形而上学倾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构造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拯救实践"。马克思本人在不同文本中都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辨态度进行无情的批判。他始终坚持对实践概念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解,反对构造关于实践的一般抽象理论和各种思辨体系。明确坚持对实践理解的"实践的态度",将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而不是抽象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关于实践的"实践的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体现,对于各种抽象的思辨实践哲学的研究倾向具有批判和警醒作用。这也是在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中应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2)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是立足于感性的、现实社会生活基础上,对具体历史的现实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进行的彻底的批判和革命。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作为我们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性内在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真正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5.
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具有完整性和整体性,还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蕴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之中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奠定了哲学基础和依据,也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6)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本文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哲学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二者之间在哲学方法论上的联系。研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从哲学方法论角度讲,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哲学精神的传承与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蕴含着"以人民为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精神,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12)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文简称"新思想")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思考和经验总结,它奠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石之上,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新思想"坚持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客观规律的观点,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坚持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新思想"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新思想"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观点,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内容丰富且成体系,概括性提法是“解剖典型”,理解方法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解方法是马克思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这一哲学分析框架的方法论化,实质是主体性.理解方法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科学方法论主张判然有别,主体性质、批判性质、过程性质、逆溯性质、革命性质和整体性质是题中应有之义.鉴于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专著和论文中应给予理解方法以表示存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不同,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高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对应物,随着私有财产这一特定历史形式的消亡,共产主义本身也被扬弃了;而社会主义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概念是对人与客观世界的根本关系的揭示,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未来社会状态,更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它带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2)
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提出了要对马克思的遗产进行批判地继承,而他对于马克思精神的解读也是从解构这个全新的视角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上,思考德里达的"解构"才能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它的内涵。通过比较解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原则为前提对解构进行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12.
金崇碧 《学理论》2013,(23):40-41
马克思哲学是历史哲学的传统,其哲学方法论是历史主义方法论,体现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历史与结构相统一的方法、历史与人的价值相统一的方法。了解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阐释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相伴而生的,马克思采取三重视界来考察意识形态,即认识论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虚假的观念体系";阶级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立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同时,由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曲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表现为"虚假的观念体系"与"客观的历史现象"引发的内容与形式之争;"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与"相对独立性"引发属性与功能之争;"科学的世界观"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引发的真理与价值之争。认真梳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隐藏于理论背后的内在辩证关系,对于挖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理解马克思要经历方法论上的转换,即从科学主义的、教条主义的"说明"马克思模式到实践的解释学的"理解马克思"模式的转换。理解马克思,就是用"实践的解释学"视角和方法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获得对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方法论上沿袭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建,即在方法论上回到黑格尔,"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性。但法兰克福学派在其理论发展中忽视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哲学旨趣和方法上的根本区别,从而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只能滞留在一般性的文化审美批判层面,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变革实践的理论诉求。正是基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类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旨向和研究路径有着根本差异,深刻领悟这些差异是正确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强调实践主体的多极化以及实践客体和内容的多元化,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应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其总体布局和措施应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形态研究的方法论启示刘玲玲马克思花费一生的时间,认真研究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充分占有翔实的历史材料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他关于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阐发,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  相似文献   

18.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不同路径出发论证了作为方法论原则的"整体性",提出各自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解读,并试图在超出机械决定论和简单还原论的基础上重建国家和社会的统一;试图在本体论层面对"整体性"范畴作澄清,但最终陷入一种偶然性和异质性逻辑,并开启了对"整体性"范畴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全面解构。这些讨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即要从实践纲领出发来理解马克思的"整体性"范畴,用一种辩证的"整体性"方法去研究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交互性和内在演化上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整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主义正义传统受制于历史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立场,始终秉承维护特权阶级利益、服务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终极价值指向,终难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具有抽象性和虚假性的"形式正义"的桎梏。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和无产阶级立场寻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路径,以政治经济学为批判工具,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资本主义实现方式及其历史局限性,致力于从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思考人类自由、平等、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的实现问题。秉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旨归,马克思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作为正义社会的实现路径,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作为正义社会的根本分配方式,其正义观具有"实质正义"的性质,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性重构及超越。马克思正义观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公平正义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尤其是对于蒲鲁东的批判,是其在一般方法论上将归纳法和演绎法融合在一起的连接点。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随后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使马克思具备了对蒲鲁东所表述的"范畴"进行历史性剥离的条件,把历史的过程真实地剥离开来,把其活生生的真实地展示出来,由此而取得的思想成果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前提。其在批判的过程中实现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