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和老百姓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各类信息相比,官员的微信朋友圈很"单一",除了工作,多是转载文字、图片,很少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职级越高,转发的东西越少。朋友圈为何被他们"敬而远之"?官员不同于普通百姓,他们对上网交友和微信发声的小心谨慎态度可以理解。但这种"敬而远之"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不少名人"躺枪",让伪托现象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先有音乐人高晓松被认为"力挺"王菲,后有某知名政府官员被伪造了一篇关于中美关系的讲话。高晓松随后通过其微博直陈这种造谣行为"不好";涉事知名政府官员也及时进行"辟谣"。网上的所谓"名人名作名句"很多,微博微信上经  相似文献   

3.
一个官员因在公开场合吸天价烟遭媒体"盯梢"后,其他官员便马上"引以为戒",随即收敛其腐败锋芒。对这些主动收敛其奢靡锋芒的官员而言,倒下去的那个官员,更像是一棵为众官员望风报信的"消息树",他令这些平日里奢靡成性的官员赶忙伏下身来,顺势躲过了一波反腐火力的扫射。  相似文献   

4.
<正>官员财产申报公开是一条国际通用的、行之有效的"阳光法案"。完整的财产申报制度应包括两个核心环节,一是申报,一是公示,二者缺一不可。而在我国的试点实践中,只有少数地区会"择其要"地选取官员的部分财产在网上公示,大部分试点地区的财产申报都是"内部掌握",或在单位内部  相似文献   

5.
借鉴     
《先锋队》2012,(30):14-15
俄罗斯防"裸官"新招:官员子女或被禁止出国留学为防止官员腐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对公务员实施一系列限制。而此前,关于官员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必须申报收入的立法已经生效,禁止官员在国外购买不动产和存款的提案也表明政府要在反腐上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监管官员及议员境外资产8月初,俄罗斯全国进入夏季休假,然而俄国家杜马部分议员却仍在不停歇地工作。他们针对俄罗斯官员的境外资产"开刀",吹响反腐、反贪的"战斗号角",并为此提出了新的立法倡议。在不到  相似文献   

6.
正从上周开始,一段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部长陈振声的对话录音被泄露,在网上广为传播。有消息称,他在录音中辱骂新加坡民众,并说":假如我国官员也学香港官员戴口罩,我们的医疗体系就崩了。"据悉,这段12分钟的录音,源自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一次内部会议,面对一众工商界领袖,陈振声称抢购日用品和防疫物资的民众是"蠢货",还用了新加坡俚语"xiasuay"(大意为丢人),认为这些人让新加坡"蒙羞"。  相似文献   

7.
网闻摘录     
正两会"军令状"是承诺更是责任几乎每年两会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都会在扶贫、医疗、教育等领域立下"军令状"。有媒体专门统计过,那些铿锵有力的言辞,有的很好地兑现了;有的则仅停留在"说说而已"的层面。两会"军令状",关键看"落实"。"落实"俩字,看似简单,实则千钧重,是承诺,更是责任,也是对地方官员诚信度的"试金石"。相对于地方政府官员在两会上承诺时的决心和姿态,民众更关  相似文献   

8.
正"表哥"杨达才、"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等一大批贪腐官员,借着"网友曝"的东风,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于是一些官员们似乎有了"网络恐惧症",连正面新闻也拒绝。在一些官员看来,网络上,正面新闻也会被传播成负面新闻。这样的想法,其实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身正不怕影子歪,若是真的身家清白、根底干净,又何惧"网友曝"呢?《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高达88%的网友认为官员"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但从根源看恐怕并非好事。官员有"网络恐惧症",说明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06,(11):36-37
喝杯茶,摆摆"龙门阵",在天府之国的成都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不过,进入2005年,如果这里的官员收到纪委"请喝茶"的邀请,滋味就不那么好受了.按照成都市纪委新出台的党风廉政谈话实施办法,一旦听到对辖区内官员有不正常的反映,纪检监察机关便会先邀请这位官员喝杯茶、"聊聊天"."请喝茶",变成了与香港廉政公署"喝咖啡"一般的"科目"--问题不大的官员自然会受到震慑和教育;若真有问题,那就对不起,法纪伺候!  相似文献   

10.
<正>网络上有一种刻板的思维,我称之为"一看到就想到"的条件反射式思维。比如,一看到"官员自杀",就想到"官员畏罪";一看到"官员抑郁自杀",就想到"官方掩盖真相";一看到女官员落马,就想到权色交易;一看到临时工,就想到替罪羊;一看到年轻干部提拔,就想到"官二代";一看到宝马车肇事,就想到"富二代";一看到"点赞",就想到"五毛党";一看到美女,就想到干爹;一看到辟谣,就想  相似文献   

11.
《党员干部之友》2009,(5):10-13
近来,一些被问责官员悄然复出的消息不断触动着公众神经:两年前因"黑砖窑"童工事件被问责的山西省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临汾市尧都区原副区长段春霞撤职后先后复出,分别担任县长助理及区长助理;"6·28"群体性事件发生时主政瓮安的县委书记王勤,被撤职后不久即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如此问责余音未落旋又复出,引起公众强烈质疑。"罪当其罚"、"罚当其罪",对官员的问罪与定罚应该循法,量才与起用亦应有章可循。官员问责不能像"猴皮筋"可长可短,更不能沦为"假问责"、"问责秀",成为避舆论风头、故作姿态之举。因为,它不仅关乎政府的执行力,更关乎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正>近来,多名官员因通奸落马,引发众说纷纭。有国内研究指出,一些官员是因为"压力大",通过找情妇来舒缓压力。而有外国媒体分析,中国把官员们安排到远离家乡的岗位上,常年"劳燕分飞"的生活所带来的"感情空窗期",才是领导干部家庭生活危机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自2009年1月1日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纪委前后把近千名官员的个人相关事项"晒"在了网上。据说,在那段时间,阿勒泰的官员甚至没有一个人敢当众抽中华烟。但是,2010年8月,"中国推行官员  相似文献   

14.
封丽霞 《学习月刊》2013,(13):45-46
学者与官员,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其职业内涵、社会评价与行为特征都大相径庭。在"学而优则仕"的历史传统感召之下,不计其数的学者如过江之鲫般纷纷步入仕途。留下不少美谈,亦留下诸多的憾事。相较于学者和官员的生活空间和身份标识来说,前者是"处江湖之远"的知识精英,后者是"居庙堂之高"的政治精英。学者们很多自诩为"闲云野鹤",与权力中心之间有一定距离。而官员"重权在握",身居不同政治层  相似文献   

15.
偷拍者为什么喜欢在官员身上下功夫呢?就其动机而言,大多不是好奇于官员本人的隐私,也无意于公务秘密或人事斗争,而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偷拍者的逻辑往往是: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官员私下总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通过偷拍,肯定会抓住这些官员的"小辫子",然后,当事官员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相似文献   

16.
徐永进涉案金额六千余万元.但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更因为他在最"红火"的时期同时戴了六顶官帽,身兼六个单位的"一把手",号称"史上最牛"官员.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同年,10月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更明确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11月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声——"让‘党内一律称同志’成为自觉",12月《人民日报》还为此推出了专题系列报道。如此,让"同志"称呼在新时代流行起来,成为党内上下的普遍共识,也已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新期待。一、关于对"同志"称呼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舒炜 《廉政瞭望》2013,(6):17-20
汪这个人啊,比较高调,喜欢宣传,用南京话来讲是"傲气",但却是有"傲气无傲骨",更不谙政治。副秘书长汪扬,在近十年来的南京官场上一直都是个大红人。但在记者所采访的多名官员口中,汪扬的"有名",并不在于他所担任的市政府副秘书长这一职务,而是在河西新城区(也称河西新城)叱咤风云的那十年,至今不少人在提到汪扬时,都还管他叫"汪指挥长"。  相似文献   

19.
张玉胜 《先锋队》2013,(28):40-41
微观点:对官员的评价和监督,应该是历史的、客观的和全面的,察其颜更要观其行。如果不干事或光干坏事,无论给老百姓怎样的"好脸"都无济于事。不冤枉一个好人,更不放过一个坏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事实上,真正导致杨达才落马的不仅是脸上的"表情",更重要的是是手腕上的"表情"。就"微笑处长"而言,解释"表情"更需解决"事情",即以尽职尽责为民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文雅的称谓叫"致仕",即"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