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袁野 《学理论》2013,(19):127-128,14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失独者群体开始迈入公众的视野,并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介绍失独者基本情况和分析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着力从完善收养制度的角度来为失独者群体提供法律救济和制度保障,对失独者收养制度的依据及程序设计进行浅议。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7)
失去唯一的子女往往给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障、经济补贴待遇要远远优于农村居民,因此,农村失独家庭的生存及保障问题显得愈加突出和严重。本文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探讨了农村失独家庭在现行帮扶政策下的生存状态及其特殊弱势地位的原因,并基于其特殊性,从经济扶助、精神扶助、社交扶助、诉求表达扶助方面入手,进行了立体的差异化扶助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3.
王戈 《理论导刊》2012,(9):79-80,88
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在农村实施现状的考察发现,其中存在着奖励扶助金的保障作用相对有限和扶助金的发放时间需要规范等问题。为此,应转换思路,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改为以计划生育养老保险金的形式发放,在现有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理念原则和标准基础上,通过为农村实行计划生育者设立名义账户和实际账户等形式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此举或许可以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大幅上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家针对"失独家庭"的相关经济救助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失独家庭"的新型年金制度和保险制度,以供政策制定者参考。在文章结尾,笔者指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即本文所提观点和制度应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的离世将导致家庭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在失独家庭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中,根据群体的接纳目标与个体的吸纳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失独家庭的社会风险划分为集体风险与社会风险。导致失独家庭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失独家庭的边缘化困境、失独者自组织形成,政府扶助力度较弱,失独家庭权益保障乏力等。要化解失独家庭的社会风险应从改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出发,解决失独家庭边缘化困境。政府应该构建与失独家庭的交流平台,妥善处理失独家庭的诉求回应、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大对失独家庭的扶助力度,防范失独家庭社会风险的传导及其爆发。  相似文献   

6.
缓解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引导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全面推行奖励扶助制度时机已经成熟在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的云南农村,得到奖励的家庭每人每年有600元的奖励扶助金,对他们来说这是雪中送炭。云南省计生委的有关调查显示,云南省农村子女一年给父母的钱平均是630元,大约相当于一位老人一年的扶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不少省份"双独"或"单独"子女可以生育二孩的政策规定是否贯彻执行,应当慎重对待。执行微调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和风险性。只有取代微调的养老手段及配套措施的实施,才有望达到一孩并不比二孩差的赡养效果。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人口结构濒临失衡,独生子女家庭抵御风险能力持续下降,现行生育政策的弊端日益凸显。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转变人口工作理念,逐步推行家庭计划指导促进模式,落实国家保障义务,建立健全失独抚慰补助制度,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亦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贾锋 《理论探索》2014,(2):115-120
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权国家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性给付,这是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权之基本保障;服务性给付,这是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权之辅助保障。我国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权国家保障的现状是:给付标准比较低,给付覆盖面较窄,给付政策不公平。社会救助立法是保障失独者权利的有效手段,为此,可以由国务院先行制定《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条例》,待机会成熟时,再考虑制定《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产生大量的双独家庭、单独家庭,不同家庭类型的变化将引起政策生育率自然回升,如果考虑到有部分家庭放弃生育二孩,则意愿生育率会低于政策生育率。本文从独生子女婚育选择的角度出发,使用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由双独家庭所产生"4-2-1"家庭的数目受政策微调生育的影响较小,政策微调可以大幅度降低一孩家庭的比例,二孩家庭比例的增加无疑会降低家庭风险,且不会大规模地增加出生人口数量,因此,中国应当对生育政策进行微调,增强人口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失独"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的社会救助问题不是个别家庭的特殊问题,而是相对普遍且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失独老人在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和社会融入等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目前,我国对失独老人的帮扶政策存在帮扶对象识别缺乏针对性、帮扶内容简单、帮扶主体单一、帮扶水平有限以及救助法律缺乏等问题,为此,要加强政策改进,尽快建构和完善失独老人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8)
从19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到2013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再到现在的全面二孩政策,政策调整的背后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经过对济南市、烟台市、济宁市部分地区的城市居民进行的生育意愿调查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对于二孩的生育意愿尚可,但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年龄等成为众多居民不愿生育二孩的现实因素。在此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范宇君 《学理论》2013,(18):80-81
失独家庭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帮扶。为了使得这种帮扶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其所处困境的分析以及帮助其逃离这种困境的解决办法是必要的。从社会、制度与经济、家庭与个人三个层面上对失独家庭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互动型社会关系网络这一新的解决方法,以期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起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4)
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考察失独老人服务机构"新希望家园",希望从中总结出有推广价值的失独老人心理社会服务模式。结果发现:新希望家园为失独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心理疏导、重建社会支持系统、落实帮扶政策并提供政策建议等服务,基本能满足失独老人的六类需要;知行易径1理论视角下的失独老人心理社会服务模式包括评估需要、归集需要、满足需要三个步骤,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更清晰的视角和更明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田先红 《青年研究》2012,(1):38-49,95
20世纪末赣南农村涌现的弃婴潮和收养高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绩效。弃婴与收养的潮起潮落,不仅折射出村落生育文化的转变,更裹挟着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转型意味。在这个意义上,计划生育政策背后所隐藏的实际上是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亦即国家权力该如何与数量众多且又高度分散的小农相对接的问题。由此,国家计划生育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政策制度的设计,而且要充分考量政策运行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祥  王娟娟  李林英 《学理论》2013,(22):102-103
当前失独者群体越来越庞大,正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社会给予关注。失独者的生活状态反映出该群体在心理、人际及经济等方面面临的普遍问题和危机。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在对失独者的帮扶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是解决失独者面临的危机和困难的有效途径。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出发,对介入失独者应对危机的方案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5)
当今社会,"失独家庭"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多,深层次的原因可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失去唯一的子女后,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需要政府和社会携起手来去关注和救助他们,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失独家庭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更体现着一种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了解其现状,并深究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更好地去帮助和服务于他们。  相似文献   

18.
严可仕 《民主》2023,(6):23-24
<正>实施“三孩”政策,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分析,“三孩”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低于2021年的1062万人。调研发现,除了经济压力、没有时间照护等因素外,房屋空间不足已成为城市家庭放弃生育“二孩”或“三孩”的主要原因。受访者普遍表示,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将出现三代同住或者家人与职业保姆同住的情况,从而增加家庭人口的实际数量,需要通过“以小换大”或再购入一套住房,改善房屋空间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生育“二孩”或“三孩”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我国房地产政策是基于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背景制定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商品房分为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  相似文献   

19.
田径 《学理论》2015,(5):80-81
父母离异对未成年子女已经造成了一次伤害,如果再由于监护抚养制度的不完善和监护抚养的不到位对未成年子女造成二次伤害,对未成年本人的成长及对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有必要了解监护抚养制度并对现行立法中监护抚养制度重新审视:应完善监护制度;完善抚养制度。  相似文献   

20.
浅谈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静娜  吕天驰 《学理论》2013,(13):94-95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们在节日里的共同心情,特别是对于失独老人这样一个特殊人群来说。正值春节之际,家家户户都在欢欢喜喜迎佳节,但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别人的"节"恰是他们的"劫"。现在,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呈扩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的经济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都存在实际困难,养老和医疗问题更是凸现出来。就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产生原因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简单论述,然后提出笔者对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