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红 《台湾研究》2002,(3):20-27,96
正在泛滥的“台湾正名运动”有四个特点:一是表面上为“名称变换”问题,“口号浅显易懂,容易动员民众”,实际上掩盖着罪恶的图谋,即“废除中华民国国号”启用“台湾共和国国号”,由“借壳而活”变为“脱壳而出”,目标就是分裂祖国,因而富有反动性;二是“正名理由”改变以往让人们极易认清本质的“极端化台独”的纲领和口号,重在编造使用“中华  相似文献   

2.
“问责”一词,近年屡见,大概是从“问罪”一词衍生而来。“问罪”太锐,“问责”舒缓,对那些并非直接肇事而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听来比“大兴问罪之师”一类语言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3.
每天,有2000名中国人因吸烟而死亡。预计到2050年,中国每天因吸烟而死亡的为数将超过8000人。每天,我们都在进行一场伤亡惨重的“香烟战争”,而最终,中国1/3的男性将死于这场“战争”。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说:“灾难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同发 《台湾研究》2001,(3):52-55,63
所谓“文化台独”,是为“台独”制造舆论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台湾分裂势力推行“台独”分裂图谋的手段之一。“文化台独”伴“台独”而生,随“台独”而行,它是“台独”的一面招魂幡。民进党执政后,“文化台独”日益猖撅,向民众大量灌输“台湾非中国”、“台湾人非中国人”、“台湾文化非中国文化”的理念,图谋泯灭台湾人民的中国心、民族情,破坏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对“文化台独”,已然成为海峡两  相似文献   

5.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诸如“为革命而读书”,“为工作而读书”,为“消遣而读书”等等。现在的“世界读书日”。重新引出读书的话题。这使我想起10多年前文坛出现的一场关于读书的论争。有位著名学者写文章批评当时很走红的一部小说,用了“无聊才读书”这句话,惹得那位作家勃然大怒,你来我往,打起了一场笔墨官司。  相似文献   

6.
程万军 《法制博览》2011,(13):71-71
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毛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可笑而又真实的故事。一位消费者写信到广州市标准计量局,声言要控告蓝带啤酒的生产厂家,因为厂家在啤酒瓶子外面所注明的啤酒容量与实际容量不相符,所以要求厂家赔偿。标准计量局立刻找到一瓶蓝带啤酒,对着酒瓶,专业人士们也呆住了。原来,在标明每瓶啤酒容量时,啤酒厂一时失误,将一个小写的“m”错标成一个大写的“M”。“m”代表的标准计量单位是“毫升”,而“M”却代表“千吨”,一个字母的大小写之差,却又何止失之千  相似文献   

8.
研究文化不应迴避“文革”。“文革”并不仅仅是党内斗争,它也是当代文化的一把钥匙、一种密码,具有文化发生学的意义,应当成为学术研究对象。我提议建立一门“文革学”。过去说“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现在是“文革”在国内,“文革学”在国外。目前国外有关文革史的论著、资料汗牛充栋,而国内几乎是空白,这是一种耻辱。在文化史上,“文革”不知比敦煌重要多少倍。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一是有个老子,二是有个“文革”。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社会运动,“文革”  相似文献   

9.
大凡舞文弄墨者都爱咬文嚼字,在下虽算不得文人,却也有这么个“癖好”。一日就忽然对“象征性”一词饶有兴趣,可查了家中几种辞书,只找到对“象征”的解释,说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和平”等等。而“象征性”一词,在辞书上却总也查不到。要弄懂“象征性”的意义,只有依据其“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10.
秀色可餐     
常言道:“食色性也”,又道“秀色可餐”。此中的“色”,一般被理解为“男色”、“女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偏狭。难道美丽的山川风物就不能让我们留连忘返,三月不知肉味吗?“五·一”放长假,万民欢腾,纷纷出门觅秀色而餐。本人也不能免俗。这不,“五·一”一大早,即和几位经济学家朋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往往会忽略市场竞争的本质,忘了这是一场对着干的“战争”,而以为这只是比着干的“竞赛”。  相似文献   

12.
“新自由主义”是威尔逊战胜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的一把利器,而这把利器的炼铸者正是布兰代斯。  相似文献   

13.
日本千代田的保险业务员桂木一郎,录制了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对话: 车祸死者:“我生前勤于行善,不做亏心事,死后应该西归极乐世界,为何来这里呢?”阎罗王:“你还不够资格到天国呀!”车祸死者:“为什么?”阎罗王:“你死时未安排好家属的生活,致使他们陷入苦难,你哪里有资格到天国!”车祸死者:“我是因为飞来横祸而死的。我并没有责任啊!”阎罗王:“假如你在生前投保了意外险,你的家属就不会坐困愁城而日子难过了。”桂木一郎请来假扮的“阎罗王”,提着录音机到处游说客户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被他拜访过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一年,对于大多数文化明星来说,可以说是“奉献年”、“爱心年”。而对于某些明星而言,或许就是“缺德年”、“抢钱年”了。逃税、罢演、走穴、炒作、假唱等种种表现,构成了一幅明星缺德百态图——  相似文献   

15.
人们说,“老三届”不是时代的“宠儿”。某国营大型农场的党委书记——一位当年的生产建设兵团的教导员,他目睹了十多年前大批知青浪潮般的上山下乡,而在这些年又浪潮般地席卷回城。这位书记感慨而叹:“这批人经历的最多,失去的也最多……他们现在怎样了呢?”依旧坎坷的路在一幢三层楼房上,我找到了T。这是一间低矮的小屋——说是小屋,其实是用沥青纸、玻璃瓦和纸皮箱临时搭起来的简易住宅。此时,屋外在下着雨,而屋里不知何处也在漏着雨水。水滴“咚!”“咚!”  相似文献   

16.
唐小兵 《南风窗》2007,(1):88-88
或许正因为是“晚年”,而且又是“谈话录”,《胡适之晚年谈话录》才别具价值。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谈话不像口述那么正规,所以这种随意的方式处处将胡适的真性情“口述实录而立此存照”,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化的胡适就这样慢慢走近读者。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和失望轮回中,巴以和平进程又一次面临关键时期,又一次面临曙光,巴以两国领导人又一次坐到了同一张谈判桌前。然而,在谈判双方之外,总是有一个坚韧而又尖利的声音,提示着它也有“在场”和“表决”的权利。这个声音来自大名鼎鼎的“哈马斯”(即“伊斯兰抵抗运动”)。现在流行“身体写  相似文献   

18.
本刊“城市故事”曾刊登过一篇“中国应该成立男联吗?”的研讨,而在当今中国还没有“男联”的情况下,一些男人却不得不走进妇联。他们去干什么? 他们要对妇女的“娘家人”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法制博览》2011,(5):65-65
“东北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摇篮”,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而这一“摇篮”的编织者中,有不少是日本人。  相似文献   

20.
接编辑信,叫我写一篇“成语透视”。我不是一个爱说成语的人,便请教儿子,儿子在念中字,常有语文习题做,自然少不了“成语练习”。活了那么大,又是靠写作为生的,接到搞约要向儿子求助,实在不太好意思。因为讲出一句成语不难,但若找到一句“有隐患”而需“透视”的,实不容易。儿子对此也十分为难,——老师教课讲成语是要你学会使用,而不是怀疑它,拿它到X光机下“透视”;他将厚厚的一本《分类成语词典》往我面前一推:“你自己找吧。”不得不翻起来,越翻敬意越增,越感到自己“才疏学浅”,越感到创造成语的人“渊博精深”。翻遍了,仍然找不到符合编辑意图的、需作透视的“病语”或“疑语”。本想搁笔,回一信说:“对不起,我不是透视别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