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人民检察》2013,(23):22-27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为便于深入理解和准确适用《解释》,现对其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律》2014,(5):16-16
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将于2014年10月10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这次发布的司法解释,与已经实施的《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同形成了有关互联网法律问题的裁判规则体系,对于规范网络行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9日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一经发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叫好者,也有质疑者。我们认为,《解释》的出台有其必要性,但在适用过程中应当予以严格的解读,以避免对公民言论自由权产生不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言行开始打破空间与时间上的束缚,进入网络虚拟空间。在互联网犯罪中,网络造谣、传谣行为是最难以掌控与控制的犯罪类型,但现行刑法却并未对此行为规定具体罪名。文章认为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解释》)虽对网络造谣、传谣等犯罪适用法律问题进行了规定,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解释》中有关"网络寻衅滋事罪"的规定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5.
从“秦火火”、“谣翻中国”,再到博学胜泄愤造谣,网络造谣、传谣已向网络安全和言论自由提出了新挑战,成为各国防范社会风险亟需面对的新问题.鉴于此,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表明规制网络造谣、传谣,备受我国法律界的关注.因此,为有效地规制网络造谣、传谣,须健全刑事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法律措施,改进犯罪侦查、证据审查手段,使现行刑法适用于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6.
黄晓云 《中国审判》2013,(10):16-19,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日前公布。该司法解释旨在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从而规范网络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2013年11月19日,一则与抢夺罪有关的新闻登上了各地报辛和网络头条位置。消息源为此前一天即11月18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前身为于2002年7月20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为依法惩治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的犯罪活动,维护公共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9月4日联合制发了《关于办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的出台对于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有效地遏止利用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实施犯罪,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解释》制定的背景毒鼠强、氟乙酰氨、氟乙酸钠、毒鼠硅、甘氟等五种剧毒急性鼠药系国家明令禁止生产…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生活》2014,(22):60-60
2014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实施。继网络传播权、网络诽谤问题的司法解释陆续实施后,此次推出的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司法解释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法律问题的裁判规则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对建立和谐健康的互联网秩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高绍安 《中国审判》2011,(9):F0003-F000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于2011年8月13日正式施行。该司法解释是继2001年12月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一)》、2003年12月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二)》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多发性的法律问题出台的第三部司法解释,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反垄断解释》”)将正式实施.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至2011年底,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反垄断民事一审案件61件,审结53件,原告胜诉的“没有”. 来自法学界和舆论界的观点普遍认为,能出台《反垄断解释》是一大进步.不过,那些“涉嫌垄断”的企业是否会因该司法解释而有所收敛?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9月9日公布。针对司法解释中的五大焦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望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林维、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曲新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祥对此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李华鹏 《中国律师》2012,(12):26-27
2012年11月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司法部联合发布《律师事务所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此,记者就《管理办法》的相关情况采访了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司负责人。问:请您谈谈《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和基本考虑?答: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对商标代理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商标代理法律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司法业务文选》2012,(21):2+51
最高人民法院22日对外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两高"针对证券、期货犯罪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共11条,将于2012年6月1日正式施行。  相似文献   

15.
高绍安 《中国审判》2012,(6):105-105
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垄断司法解释》)。该解释共计十六条、于6月旧正式施行,它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垄断审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反垄断法是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法治动态     
《中国审判》2013,(10):6-7
<正>业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企业破产法相关司法解释2013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全文共48条,自2013年9月16日起正式施行。《规定》分别从债务人财产的界定、撤销权、取回权、抵销权、债务人财产的保全解除和执行中止,以及有关债务人衍生诉讼的审理等多个角度,对涉及债务人财产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定。《规定》的出台,对于准确把握债务人财产范畴,积极有效追收  相似文献   

17.
喻海松 《人民司法》2011,(19):24-32
为依法惩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19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解释》的制定背景、主要考虑、主要内...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法律》2004,(3):i013-i01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 2 0 0 4年 9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32 3次会议、2 0 0 4年 9月 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 2 6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2 0 0 4年 9月 6日起施行。二○○四年九月三日为依法惩治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通过声讯台传播淫秽语音信息等犯罪活动 ,维护公共网络、通讯的正常秩…  相似文献   

19.
姜强 《中国审判》2014,(11):42-47
为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网络侵权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更好地阐明这部司法解释的立法精神,本刊特邀请司法解释执笔人、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姜强选取7起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典型案件,结合具体案情,对法律适用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李敏 《中国审判》2011,(10):54-58
为依法惩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19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解释》针对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所涉及的定罪量刑标准、单位犯罪、共同犯罪、术语界定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胡云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