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技术正在造就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社会伦理反映的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就必须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加强网络管理,有效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及时颁布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使用者的道德约束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永梅  罗萍 《探索》2004,3(1):127-130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道德自律和他律的理论分析同样适合于网络社会。不仅如此,由于网络社会形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特性,道德注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在目前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更为现实。关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网际自我调适是网络主体进行道德自律的现实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生活的新空间,社会运行越来越多地与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它又把社会及其成员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与人文环境之中。在目前我国网络法规尚不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的规范作用尚不能完全发挥的情况下,人的网络行为往往容易出现道德约束真空,导致破坏违背道德伦理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因而,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就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网络道德建设领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大学生是网络最积极的使用者和最热心的参与者,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认识论,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角看,当代中国的道德失范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传统价值体系瓦解、多元文化发展等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道德规范缺失、道德认同危机、道德实践困境等形式。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方法论,通过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等方式,矫正各种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大数据和网络道德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从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探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完善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等解决对策,以保证大数据环境下网络道德的有效治理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慎独"是指个体在没有外在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仍能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严格按照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做人与做事。"慎独"精神与网络生活的自由性、开放性、独立性关系密切,与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有着内在一致性。"慎独"中的慎隐、慎微、慎欲、慎省、慎辨等思想有助于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机制的建构,有助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规制,将网络道德要求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舆情参与已经成为研究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合理利用高校网络舆情,有助于促进研究生掌握学术道德规范知识,强化学术道德意识,引发研究生对于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思考,激发学术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建立良性的道德规范运作体系 促成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时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出现了许多围绕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因此,当前要从道德规范建设人手,建立良性的道德规范运作体系,才能有效地促成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一、道德规范的类型划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早期社会,道德没有成为独立的意识现象,往往与其它社会意识吸式交融在一起,直接地体现在生活方式、社会形态之中,道德规范也就与法律、政治、经济等规范难分彼此。同样地,在初始的道德理论中,道德规范常常表现为一系列禁忌…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为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从传统道德中延伸出来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作出调整的行为规范或伦理准则的总和。网络道德教育就是针对人们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所应遵循的网络原则、规范而展开的一种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的道德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道德基础,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与道德分化,直接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和荣辱观的错位,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危害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道德基础、秩序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