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是以多维视角研究国际次体系区域的安全关系的理论。该理论 关注权力,也同样关注制度和身份,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大基础国际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构成了该理论的三个重要支柱。该理论强调制度对权力的制约,强调身份使权力产生 了不同的意义,这样,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有机地融合在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中,使得区域安全 复合体理论对地区安全问题的解释更全面、充分  相似文献   

2.
摩根索的权力政治理论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权力概念是摩根 索理论最主要的基石, 然而对权力概念的界定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权力首先是一种关系, 是权力行 使者和权力承受者之间意图和目的的互动;其次, 权力是一种影响。在国际关系中涉及的权力指的 是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 即力量加影响力。摩根索更重视的是无形的力量, 在 国际关系实践中, 后者的比重也正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3.
国家安全:范畴与内涵——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期,当安全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高级政治"地位还不可动摇的时候,罗伯特·基欧汉就已经在他于1977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经济的相互依赖给国家安全象征主义带来的挑战:"国家安全"概念的含糊性变得更加明显,因为各种各样往往是互不一致的卷入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①.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是唯一以性别作为理解世界政治的核心的理论。然而 ,以经典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却忽视或否认国际关系中的性别问题。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对权力政治加以重新评价 ,以反映性别与国际关系的关联性。第一部分主要借助汉斯·摩根索的著作来描述权力政治概念 ,揭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构建在对政治人、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男权主义表述上 ;第二部分则依靠性别对经典现实主义加以解构 ,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定义权力政治概念 ,并且通过对权力的多种来源、多层含义和广泛人性的表述 ,挑战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结论部分谈到女性主义将性别作为分析范畴引入国际关系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软权力”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对我们分析国际关系和实现国家利益 都有很大帮助。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 “软权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探讨“软权力”的文章有一 些, 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地探讨“软权力”的著述。如何理解关于“软权力”的理论, 它有哪些基本特 征以及怎样从国际关系现状的角度分析“软权力”理论的现实意义, 这对深化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 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达莎 《国际观察》2007,(1):17-21
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国际关系学研究走向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作为女性主义一个核心概念的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的问题不能不引起学者的思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召开的"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小型研讨会上,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化研究的学者围绕着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研究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定位、其学术渊源、基本议题和关注热点以及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国内学者的评价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历史分期是历史研究中最重大的理论问题,历史分期不仅是对历史时间的切割,也 是对自我说明的主导单位的明确界定与完整阐述,同时兼顾互动方式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英 国学派为国际关系史分期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概念与理论。从部落、帝国到主权国家这种主导 单位的演进构成了国际关系史分期的第一层次,主导单位的变动不仅是权力边界的调整,也是互 动能力变化的结果。源于欧洲的国际社会的扩展构成了国际关系史分期的第二层次。只有将两个 层次的分期结合起来才能提供一种相对完整的国际关系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8.
泛北部湾合作与区域安全:关注南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流国际关系学理论以及实际的对外政策制定中,国家安全总是关键的考量之一。区域安全和国际经济合作,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它们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一般而言,虽然安全问题不是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唯一变量,但区域安全与稳定、领土主权问题的合理解决总是有益于区域间的国家发展更密切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正如“相互依存”理论所认为,  相似文献   

9.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安全与权力、经济发展与民众福利以及集体认同是国家间合作关系的三大动因.中俄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发展主要基于安全与权力、经济发展与民众福利,并不存在集体认同的因素.这样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它比较容易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美国因素、中国自身的因素和俄罗斯自身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