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田 《学习月刊》2012,(4):44-4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2.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学德政及西周以来的政治思想,提出的以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念,是对孔子德政思想形式和意义上一种超越,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思想纲领和核心理念三个方面。“仁政”在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志民  吴俊 《理论学刊》2005,(1):103-105
德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反映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孔子之言政治 ,亦以道德为根本”[1] (P13) ,这点可从《论语》一书记载的孔子有关“为政以德”的大量论述中得到印证。这些论述直接勾勒出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 ,德政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作为目的 ,德政的实现表明国家的治理达到了仁道的原则 ,是仁道得以通行天下的最终标志 ;作为手段 ,为政以德是君子实践仁道的方式与途径 ,它要求君子通过自我修养成为有德之人后 ,还应寻求为政以德的途径来实现其个人仁道的最高境界。一“德政”二字直接取…  相似文献   

4.
于建嵘 《廉政瞭望》2009,(11):21-21
民众可不可以抱怨?民众为何要抱怨? 一个国家的安定首先民要安定,而民要安定首先要关心民生,假如一个社会都不关心民生,假如我们的执政者都不看到民间的疾苦,民众如何理解政府呢?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治理方式,与依法治国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现阶段,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德治国要求国家和政府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它的重要表现就是施行“德政”。德政重视道德教化,重视培育和提高民众的基本道德素养,而这些又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德政的实行,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6.
江泽氏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近年来,石嘴山市石嘴山区扶贫帮困实话“温暖工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温暖工程”成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7.
正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一生致力于传承弘扬儒家学说,在哲学学术上有着辉煌成就。他和中国古代许多儒家士大夫一样,忠君爱国,关注民生,关心天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隐居山林讲学,都时刻关心百姓的生产生活,实行理学化的儒家仁德政策,造福百姓。(一)牧爱堂、同民安与文公堤绍兴23年(1153年)秋七月,朱熹首任同安主簿,上任伊始,朱熹就把官署改名为"牧爱堂",表明朱熹爱民思想和儒家施  相似文献   

8.
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而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就是要造福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尊重群众,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自觉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关心群众,加强与群众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就是要维护群众利益,切实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天本 《世纪桥》2009,(13):45-46
《商君书》是先秦法家的重要典籍,其军事思想内容丰富,适应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推翻奴隶主阶级斗争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作者针对当时战争连绵不断、民众生活困苦不堪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以战去战”的主张。具体措施是利用“壹赏”、“壹刑”,“壹教”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政策牢牢控制民众,将民众变成可供统治者随意驱使的工具,入则专心务农,出则拼死作战,以完成治民强兵,兼并天下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控制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必须研究其社会控制思想。一礼法并重礼和法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从爱人,“泛爱众”(《学而》),亦即爱护百姓、保护百姓的愿望出发,孔子希望社会“无讼”。他认为,礼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不知礼,无以立”(《尧曰》),必须“以礼为国”。孔子重礼,但同时认为,刑和法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过去人们只注意其礼治思想,面对他的法治思想重视不够。下面  相似文献   

11.
朱舜水作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处世参政、还是教书做学问,时时处处坚持着“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的人生道德情怀和“加意民生日用”的为学高尚旨趣。朱舜水被誉为“日本维新致强有力的导师”,他的学说之所以在日本为当时的民众所广为接受,能成为日本维新的思想武装,根本原因是他“以民生为本”的思想改造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创立了以“圣贤要道,止在彝伦日用”为宗旨的舜水实学。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近两年多来,岳阳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推进社会共同富裕,收到了明显效果。至2001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比1999年底下降了3万人,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00多元。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28024户80442人按标准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47527名城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实践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彪炳千秋.尤其是他在中国教育史上“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地位至今无人企及。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即使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他做到了教育目标与教学过程的统一、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施教艺术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个性张扬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封面说明     
《党建文汇》2002,(15):1-1
抚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顺城分局戈布工商所所长李宝军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他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向全所人员提出了“一个端正、两个关心、三个管住”的要求。即:端正对业户的根本态度,树立为业户服务的思想。时时关心业户的疾苦,处处关心业户的经营情况,真心实意地为业户排忧解难。管住自己的心,不贪不占;管住自己的手,不拿不捞;管住自己的嘴,不吃不馋。  相似文献   

15.
《党建》1994,(9)
“我以民为先”──商州市委书记雷生辉关心群众疾苦纪事唐淑君在秦岭东南麓的陕西商州市,市委书记雷生辉关心群众疾苦,以民为先、以民为重的事迹被传为佳话。雷生辉始终不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常说:“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谁要是不关心农民...  相似文献   

16.
杨淑明  朱平 《理论学刊》2006,(12):100-101
一、孔子“礼”的思想辨析孔子“礼”的思想,上个世纪初以来常为人所诟病,有人甚至得出孔子“复礼”就是复辟西周奴隶制的结论;即使有些对孔子有较高评价的人,在“礼”的问题上也难脱臼于“保守”之论,并进而认为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笔者看来,孔子的“礼”不仅不保守、不落后,而是与时俱进,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意蕴!众所周知,孔子以前的“礼”是自夏、商、周以来所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勿失其民者也。”[1](《昭公五年》)到了周代,“礼”已是一套成形了的制度、规则,已经具有“习惯法”的功能,已经成…  相似文献   

17.
“官为民役”,这是唐代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中提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柳宗元在“人本”思想认识上的进步和创新勇气,而且显示出他洞幽烛微、竭力整饬吏治的独到眼光。首先,他认为,官吏是民众所雇佣的,官吏所吃的俸禄就是民众付出的赋税。因此,“凡吏于土者”,“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即是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都是老百姓的仆人,并不是奴役老百姓的官老爷。封建专制时代的本质特征,是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统治者总是把民众置于社会的最底层,老百姓总是处于卑贱者的地位,即使是号称仁德的官吏,也是居高临下地施惠于民…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仅仅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威慑,禁止民众做坏事,那么,民众充其量也只能做到不触犯法律,但不会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节来规范民众的行为,民众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江泽民同志在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同时,提出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问题,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以德治国”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想是从舜帝那里推演而来的,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论肇端于孔子“性近习远”说 ,因类相近的人性须切合相似之人欲去把握。而孟子首创“性善”论 ,旨在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理性之所在 ,要求统治者“从其大体”以行“仁政”。荀子正是把孟子所不屑的“小体”即人的感官欲望视为恶的人性 ,以论证“化性起伪”的绝对必要性。孟、荀相悖的人性论又都是归宿于儒家德政一途 ;荀子同孟子一样 ,要求居人君之位者对贪欲泛滥、民不聊生以及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 ,承担主要的、甚而是决定性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