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军 《新视野》2007,1(5):72-75
文章围绕梁漱溟用直觉主义观点解读中国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分析和评论,指出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源自唯识学和柏格森的哲学,其独特之处是用"直觉"解读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梁漱溟用直觉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中庸、调和等形而上学问题,用直觉解释儒家的"仁"等伦理道德问题,把直觉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但梁漱溟对直觉概念的模糊说明以及他在某些方面前后自相矛盾的叙述,增加了对其直觉思想的清晰理解的困难,这些问题有待后学进一步研究和鉴别。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理论的提出,学界一方面对其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功绩给予了肯定,但另一方面也致以了广泛的质疑与批评。这种质疑与批评包括:其一,认为其“文化三路向”只重视文化的民族性而忽略了文化的时代性;其二,认为其基于“文化三路向”而提出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理论是陷入了文化多元与文化一元的二难困境。本文致力于从梁漱溟本来的内在思维理路来说明他的“三路向文化观”与“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理论既没有落入简单的“一元多元”、“民族性时代性”等西方话语体系的窠臼之中,同时又有他自身的“一元多元”、“民族性时代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有着高度的自觉。就文化与民族的关联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在文化身份建构层面坚持"民族特色"与"世界典范"的统一,又要在文化内涵提升层面实现本土文化与外部异质文化的包容;既要在现实层面促进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和谐共融,又要在时代价值层面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新力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种自觉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和积极的价值牵引。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思维路向都无法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完整、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内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等战略构想与要求的角度看,在当前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可以跟凝聚与重建道德共识同建同构的过程。不断满足主体各方的根本利益需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突出政府诚信的表率与引领功能,彰显和引领形成知荣明耻的社会风尚,重视借鉴与运用国外优秀伦理文化建设成果,不仅是当前社会凝聚与重建道德共识的重要举措,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思维路向与实践基点。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文化出现了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化"倾向。抵制"三俗文化",除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媒体、技术方式引导和规制,大众更要有所担当。大众要树立核心价值理念以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健康合理的文化需求,养成科学的休闲方式,提高网络素养,养成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粱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其文化思想意识密不可分.他信奉儒学,尊孔,拥护中国文明,既认为西洋文明摧毁了中国的进步,又认为复兴中国需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上述种种因素,再加上他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剖析,使其乡村建设理论打上了深厚的文化思想烙印.  相似文献   

7.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精神生活(特别是精神创造)的范畴。它包括形而上之"魂"和形而下之"体"两个层面,是二者的有机统一。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不妨将其归于广义的文化,以便区别于狭义的文化概念。对科学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文化的本质及其价值。文化不仅具有形而上的作为社会精神高地的价值,而且具有形而下的作为现实生产力的价值,因而既是一种软实力,又是一种硬实力。文化将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力地推动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电视文化的核心要素--价值观念这个崭新视角,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其影响、阐释与定位."三个代表"是电视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是对电视文化价值观中价值客体认识的充实、发展.它对电视文化价值判断标准进行规范,对电视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9.
彭友良 《世纪桥》2023,(7):86-88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适当转变,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三全育人模式的提出,恰好解决了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其融入到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不仅与三全育人模式相匹配,还与当今社会环境下的人才需求相符,对于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扬也极为有利,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基于此,通过对红色文化与三全育人体系的概念进行分析,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的价值,并提出融入方案,以期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其文化思想意识密不可分。他信奉儒学,尊孔,拥护中国文明,既认为西洋文明摧毁了中国的进步,又认为复兴中国需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上述种种因素,再加上他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剖析,使其乡村建设理论打上了深厚的文化思想烙印。  相似文献   

11.
"文化纽带"思想是江泽民传统文化观的核心思想,是江泽民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功能的全新定位。全面梳理和系统把握其"文化纽带"思想可以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和平崛起找到深层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找到思想养料;可以促使我们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文化背景,发挥传统文化在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的作用;可以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队伍,调动、维护、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学术界兴起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在9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从文化或者文明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考察,逐渐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研究框架.文化全球化研究至今方兴未艾,这个总主题下的全球文化、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关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和实质出发,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刻动力在于文化创新。从价值论视角探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是全球化浪潮下的重要战略抉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具有科学的价值取向。二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有着丰富内容,其价值路径主要在于五个坚持,即:坚持思想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观念创新、坚持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文化科技创新、坚持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文化创新还须把握具体原则,注重适应时代需要的价值诉求,认真处理好四方面关系,即:坚持科学理论引领,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关系;贯彻"三个面向"原则,正确处理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发展性关系;践行"两个尊重"理念,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挥群众创造活力关系;保持先进性内在要求,正确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舒屏 《唯实》2001,5(12):16-19
1953年梁漱溟对毛泽东的"顶撞",其深层意蕴表现为多元文化与主流话语的价值错位.其结果是多元文化的选择遭到重创.在"文革"结束前,梁漱溟的文化 选择,只能以人格力量的显现来展示这种坚守的深长意味.  相似文献   

15.
朱宪臣  石路 《实事求是》2023,(1):92-102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和历史依据。从理论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治理观是理论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理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治疆方略是理论之蓄。从历史依据看,中国共产党从进入新疆始,在各个历史时段都重视文化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文化治理方式深刻影响了新疆。文化润疆的践行路向,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治理的领导,科学研判新疆文化态势,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文化润疆水平,讲好新疆故事,彰显文化润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胜 《理论研究》2010,(6):20-23
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思想内涵可谓是"微言大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来阐释和探讨传统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对现代人的有益影响,能够发现包括禅宗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而传达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文化治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地位、动力、目标、标准、原则、保障、安全、创新、产业等九个方面内容。邓小平对文化与经济、文艺与政治、"二为"与"双百"、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文化革命与文化创新等六大辩证关系的思考与解答成为其文化治理理论的核心议题。邓小平文化治理理论是推进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风向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心骨",是实现"文化梦"的指南针。  相似文献   

18.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政治文化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最内层部分.一个国家民主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在于该国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而公共精神是扩大政治参与的根本精神动力.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公共精神的元素非常贫乏,这对扩大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提升公共精神应该是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基础路向.  相似文献   

19.
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回顾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经历,总结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高校实现党史"育人"的有效途径,更是新时代提升高校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单培勇  焦娇 《求实》2012,(10):70-72
国民素质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内涵设计、价值取向、目标设定、发展路径与方法所生成和弘扬的先进素质价值观念,其精神感召力、思想影响力、道德规范力、心理驱动力及身体健康观念等,都集中体现在关怀人的完整性和素质均衡发展上。因此,国民素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将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内容构成上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主体素质的内在需要;在预设视野上体现国民素质的实践性原则,根本目的是解决当代中国国民素质中存在的"价值扭曲、诚信缺失、心理失衡"等文化缺失问题,旨在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