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运用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析新媒体环境呈现的特征基础上,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政府健全监管机制、学校加强新媒体建设、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等路径,使新媒体能够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服务。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核心功能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是时代梦想的总要求。核心价值观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同时也从更高层次引领着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3.
王启浩 《学理论》2015,(7):234-2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而大学生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乃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而,做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是国家思想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当前世界和我国形势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阐述了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多方联动、高效融合、知行合一、显隐结合、多元教化的有效途径。以冀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广泛践行,塑造全社会共知共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0)
大学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宪亮  崔辉 《学理论》2010,(20):10-11
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理论学习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教育育人作用;以实际工作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实践行动在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践育人作用;以建章立制为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法规制度在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制度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2)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的迫切需要。将红色资源应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意义重大,可以通过将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加强红色资源的整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成果;利用红色资源,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基地等方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多元价值观的同时,也在左右其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个体价值观选择。在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迷茫、追求世俗文化、功利主义明显突出、道德失范严重、社会责任感缺乏。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迷茫与盲从,应采取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扩大主旋律覆盖面,净化媒体生态环境,发挥正能量,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能力等措施,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9)
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较为全面地了解广东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通过制度创新体现价值观;通过道德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注重地区差异,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又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如学术诚信式微、网络诚信陷入困境、经济信用诚信意识淡薄、人际交往中出现诚信危机等。因此,本文在新媒体视域下分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出现的新问题及原因,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卓爱平 《学理论》2009,(5):61-6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引领军队前进的精神旗帜。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主要内容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价值观念、价值结构、价值选择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我军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军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引领官兵思想道德共同进步的强大动力。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1.
论民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的价值是民主存在的内在依据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它由民主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有机构成.在这三者中,民主的个人价值是核心和根本,是民主的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存在根据;民主的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民主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要求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以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为对象而存在的哲学也不例外。从对哲学的解释出发,阐述哲学的内涵,从而引出哲学的价值,指出哲学是一门思考的学科,是一门增长自身修养和智慧的学科,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是一门提高人生境界和人的素质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马卫青 《学理论》2011,(4):39-40
普世价值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对它的看法学界众说不一。本文从普世价值的来源方面考查了普世价值存在争议的原因,并针对反对普世价值的各种观点做了回应,剖析了普世价值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讨论质量和价值的本质出发,阐述了质量的价值和质量创造价值的过程及原理。质量价值产生的两种方式为:功能的增长必然导致价值的增值;根据质量交换规律而以质量换回价值,定义了一种质量的经济价值计算方法:事物质量的经济性价值等于事物的总经济价值与它的抽象成本性价值之差。所有人类活动产物的价值都是人的行为质量的价值,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按行为质量分享广义资源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伦理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个人的良心、社会舆论和政治信念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实现对各种利益的调整,而个人良心、社会舆论和政治理念的背后则是价值理念,因此行政伦理的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其价值取向,而后寻求行政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公共行政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研究范式经历了从老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服务的转换,转换不只是涉及一些新管理方法的实施,而是含有一套新的价值观.本文拟从行政伦理的基本结构层面出发,在新公共服务的价值体系下探析我国行政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弄清楚宪政的价值诉求,对于正确认识宪政的特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宪政是以保障人权为根本价值目标,以法治为治理基础,以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型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设计.西方宪政包含人权、法治、权力制衡等四个方面价值要素.其中,人权是宪政的价值核心,法治是宪政的秩序基础.权力制衡和政府"有限"则是宪政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4)
经过长达200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两个传统哲学流派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一是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价值不断提升,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姜文姬 《学理论》2010,(12):102-103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信息传播事业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部分,历来都被统治阶级所掌握,清朝也不能例外。但是面对清政府的言论出版之禁,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冲破了种种舆论枷锁,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方式,将自己的宗教思想、革命理想及纲领政策等传播出去,在革命进程中起到了教化思想、宣传动员、提供新闻信息等作用,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一个横断面,也为传播学中的媒介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内容。  相似文献   

19.
刘忠飞 《学理论》2014,(20):72-73
企业价值有众多驱动资本,其中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是驱动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初次分配中合理地按各驱动资本分配财富,才能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Existing accounts of public-goods distribution rely on the existence of solidarity for providing non-universal public goods, such as the humanities or national parks. There are three fundamental problems with these accounts: they ignore instances of social fragmentation; they treat preferences for public goods as morally benign, and they assume that these preferences are the only relevant moral consideration. However, not all citizens unanimously require public goods such as the humanities or national parks. Public-goods distribution that is based only on citizens’ preferences, therefore, means that non-universal public good are at a constant risk of under-provision, and has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flourishing. The paper, therefore, develops a complementary justification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goods, that decouples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goods from ad hoc preferences, and grounds the distributive justification in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se goods.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to include intrinsic-value considerations in public-goods distribution: responding to crowding-out effects; promoting shared heritage and cross-fertilization. Finally, the intrinsic-value justification may indirectly promote solidarity. Thus, the intrinsic-value and the solidarity justifications need not be mutually exclusive, rather they can be mutually reinfor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