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还未到昆山,女市长郑慧珍的名字已先声夺人。在北京就有人说“昆山有个女市长,参加过世界妇女大会。”到了江苏,省里的人说“昆山是省里台资企业最多的地方,那个市长很能干。”到了苏州,听台资企业情况的介绍,更免不了提到昆山,提到昆山的市长。  相似文献   

2.
胡明 《江苏政协》2010,(2):46-48
一、台资经济:昆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从自身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特别是把引进台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来抓,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从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到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3562家,投资总额404.9亿美元,注册台资185.6亿美元。昆山已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  相似文献   

3.
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台企协”)是于1998年经国台办批准,特别成立的大陆第一家县级台企协。协会成立7年多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已逐渐成为在海峡两岸有较大影响的台企协之一。目前昆山台企协的企业会员已从成立初期的198家发展到1200多家,其数量增长了6.1倍。台企协在得到了昆山广大台商的普遍认同后,已真正地成为昆山的“台商之家。”近年来,昆山在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活动中,把吸引台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来抓。目前昆山台资企业数约占江苏省的1/4、全国的1/9,已成为祖国大…  相似文献   

4.
临近春节,张文斌看到一则报遵由于订单增加,昆山的几家大型台资企业纷纷招工,人数多达2万人!张文斌是南昌大学工程技术系今年的毕业生。“这实在令人振奋,去年以来听到的多是不景气的消息,找工作也是四处碰壁。”春节刚过,张文斌就来到昆山“碰运气”。事实上,昆山台企大规模招工的消息不只吸引了张文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突然大增的订单,是不是经济回暖的信号?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和上海采访台资企业,记者听得最多的是台湾“巨大”公司在祖国大陆投资的故事。有人说,台湾自行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巨大公司投资江苏昆山市,带动了几十家岛内配件厂陆续投资昆山,风行世界的“捷安特”自行车,将昆山的名字传遍海内外,‘“捷安特”效应掀起了台商投资昆山的热潮。更多的人则认为,“‘巨大”投资昆山是迫不得已,因为“巨大’”最初选择的合作对象,是祖国大陆自行车行业老大——l:海的凤凰自行车公司c‘“巨大”花了2年时间与凤凰谈判,合作条件谈不拢;昆山则只用1天解决f问题,所以“巨大”痛下决心在当地…  相似文献   

6.
张玉龙  杨胜云 《台声》2002,(10):20-21
6月下旬,昆山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在昆山宾馆就建立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昆山研究中心举行签约仪式。这家研究中心将借助清华大学的研究力量,为进一步密切昆山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出谋划策。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昆山研究中心成立有什么样的意义?台商为什么对昆山情有独钟?台资企业在昆山发展前景如何?近日,记者在昆山专访了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殷存毅先生。为何成立研究中心殷存毅说,经过多年努力,昆山已成为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昆山在台湾地区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昆山占全国引进台资的…  相似文献   

7.
《北京观察》2003,(9):10
台湾捷安特自行车厂落户江苏昆山,带动数十家中、下游配套协作台商接踵而至: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台资企业为主体的“自行车园区”、“电子产业带”、“家具城”和“鞋业基地”等星罗棋布,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突显的“群聚现象”正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量。台资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赢得了自身竞争力和效益的不断“升腾”。  相似文献   

8.
一场来自美国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大陆台资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报道当前形势下台企生存状况,本刊记者在春节之后,分赴昆山、北京和深圳,深入采访了10家台资企业。  相似文献   

9.
交流交往     
《两岸关系》2007,(7):72-72
成都台商捐资助学献爱心;昆山台资企业考察团赴日照参观考察;常州市台商“六一”前夕向孤残儿奉献爱心;台湾东森电视台关注漳浦古戏;台湾彭氏后裔到宜春祭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台资企业争相涌入大陆,伴随企业而来的是带有几分憧憬,还有几分顾虑的台籍管理人员,人称“台籍干部”。在大陆的台资企业有5万多家,估计在大陆台资企业或机构工作的台籍干部已达50万人。  相似文献   

11.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福建新批合同台资18.3亿美元,同比增长92.1%;2006年1至10月,福建签约台资项目1000个,合同台资18.1亿美元,实际到资11.8亿美元,这样的大幅增长在台资“冷落”福建之后,已经多年未有。2000年以来,福建台资企业平均单项合同金额超过300万美元。目前,在闽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共669个,合同台资180亿美元。台湾历年百大企业中有40多家来闽投资,合同台资90亿美元。闽台企业合作日益紧密,闽台产业对接领域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力电子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拓展,并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来闽投资,已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聚集及规模效应。 种种迹象表明,福建省在度过数年台资滑坡的“寒冬”之后,这个一度“失落”的老牌的台资大省重新点燃了台商的投资激情,新一波的台资浪潮正在涌回福建。  相似文献   

12.
大陆经济转型与台商投资演变趋势——以昆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大陆经济发展转型的内涵及空间格局的理论分析,结合对大陆台资企业的总体特点及昆山个案分析,讨论和分析大陆台资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因应策略,从而力图揭示大陆台资企业的发展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10月 18日,近百名台商代表在东晖国际大酒店聚会,庆祝青岛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成立三周年。青岛市台资企业协会成立于 1997年。三年来,在沟通政府与台商的联系,维护台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开展各项联谊交流活动,为会员企业提供各项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协会会员企业已发展到 157家,代表着 210多家台资企业,占青岛市已开工台资企业的 42%,成为广大台商和台资企业信赖的“台商之家”。截至目前,来青岛投资的台资企业已达 l109家,总投资额达 17.5亿美元,合同投资额 13.l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纺织、铸造、建材、电子…  相似文献   

14.
昆山,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县级城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功地走出了四步棋:一是20世纪80年代,昆山人发挥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三线”的人才技术资源,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实现了第一次转型——“农转工”;二是90年代初,昆山人抓住“三个机遇”,即浦东开发开放和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和国家批准我们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遇,发挥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第二次转型——“内转外”;三是90年代后期,昆山人克服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和抓住台湾岛内产业转移的时机,主攻台资,集聚产业…  相似文献   

15.
正1990年10月,首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开启昆山与台商台胞携手拼搏的历程,走出一条具有昆山特色的昆台融合之路。30年来,昆台两地在产业合作、改革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在昆台融合发展3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指出,台企台胞为昆山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分享了巨大发展机遇。苏台、昆台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两岸同胞携手把两岸融合发展道路走宽走实的缩影。一、产业联动发展,崛起"台资高地"昆山因台资而兴,  相似文献   

16.
昆台宣 《两岸关系》2006,(11):46-47
和谐鹿城迎嘉宾,秋风送爽谈创新。10月22日至23日,江苏省昆山市政府、国家科技部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昆山台资企业协会共同举办的2006年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昆山举行。中央各有关部门领导、海峡两岸科技界、学术界、工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共300多人齐聚昆山,共同商讨昆台两地企业创新促发展的重要话题。期间,还特邀了数十名在台湾光电产业界有影响、有实力的人物,与昆山开发区以及昆山光电产业园进行了会商,并就多个重大投资项目进行了洽谈。海协常务副会长李炳才在致词中说,今年是“十一”五规…  相似文献   

17.
沿着沪宁高速公路西行,当进入江苏段后,你的视野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已具规模的工业区,高耸整齐的厂房依次排列着台资企业:正新橡胶、华成织染、樱花卫厨、统一食品、巨大集团、沪士电子、长江浮法、长兴化学、信益陶瓷……据了解,江苏省昆山市境内已有760多家台资企业落户,投资总额42多亿美元,约占大陆引进台资总额的十分之一,目前已到帐台资22亿美元,为何台商独爱昆山呢?  相似文献   

18.
琼台兄弟情,两岸一家亲 2014年3月19日,春日的海南繁花似锦、椰风暖人,海口观澜湖酒店内掌声阵阵、气氛热烈,海南省台商台资企业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十大明星台商”、“十大明星台资企业”、“海南省突出贡献台商”相继走上主席台,接受奖牌和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19.
周海滨 《群众》2023,(7):20-21
2023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淮安和昆山加强台资产业合作,既是落实国家、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产业梯度转移、要素资源整合的现实需求。深入推动淮昆台资产业合作一体化、联动化、高质量发展,对形成江苏南北区域协同发展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市长“台商接待日”制度是1995年6月建立的,它起源于一份市政协党派的提案。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台商纷纷到北京投资办厂、建店;到1996年底,北京市批准的在京台资企业已达到1000多家。台资企业在京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京的部分台资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