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虞越嵩 《群众》2022,(8):24-25
<正>南北挂钩共建开发区是江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和亮点品牌。自2006年起,共建园区已成为我省南北挂钩合作的重要抓手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发挥着跨江联动、整合南北优势资源、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积极作用。2009年、2010年南通分别与“隔江相望”的苏州、无锡合作共建苏通、锡通科技产业园。2020年,为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的要求,策应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南通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苏通、锡通园区一体化运作,成立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推动“跨江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进入新时代,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对江苏提出的“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重大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先后采取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实施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优化调整南北帮扶合作结对关系等创新举措,融合南北优势资源,促进新型共建园区模式在广袤的苏北大地全面开花,为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打通经络、开创新局,推动苏北地区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3.
刘英基 《理论月刊》2012,(3):126-129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已有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协调、产业跨区域转移、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的,主要说明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征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入和细化研究依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周金刚 《群众》2022,(13):40-41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区域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省情,以南北共建园区为关键抓手,推进区域互动和产业联动,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系统总结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实践经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新征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1990年10月,首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开启昆山与台商台胞携手拼搏的历程,走出一条具有昆山特色的昆台融合之路。30年来,昆台两地在产业合作、改革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在昆台融合发展3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指出,台企台胞为昆山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分享了巨大发展机遇。苏台、昆台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两岸同胞携手把两岸融合发展道路走宽走实的缩影。一、产业联动发展,崛起"台资高地"昆山因台资而兴,  相似文献   

6.
赵登辉  金春鹏 《群众》2022,(8):20-21
<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是一项重要实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区域发展的新部署。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落细落实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力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推动一体化发展成为江苏区域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新的起点上,江苏决定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  相似文献   

7.
黄雪琴 《群众》2013,(7):I0024-I0026
目前,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苏北振兴是关键。从“五方挂钩”、“四项转移”、园区共建到南北干部交流,从“扶贫帮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从保供给、扶产业到促进苏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江苏不断推出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南北共建取得了辉煌成就,书写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创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展望未来,南北共建还有一些新课题需要解决,江苏创造的经验还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成长春 《群众》2013,(7):I0026-I0027
南北共建园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创造”,已经成为推动苏南产业转型、苏北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园区共建的“江苏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21-23日,由科技部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和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4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江苏昆山举行。作为昆山金秋经贸招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该论坛从2000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围绕“昆台经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系列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  相似文献   

10.
柳青 《长江论坛》2014,(2):28-32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区域协同基础之上。目前,与经济发达区域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化发展程度较低,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政策环境壁垒森严、产业合作困难重重、基础设施重复低效、社会协同软弱无力。要实现协同发展,其必须建立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产业合作机制、市场共建机制、法治保障机制和冲突化解机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毕朝国 《群众》2018,(12):36-38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聚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创新机制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战略和政策协同,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增强科技创新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江苏科技协同创新成效突出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  相似文献   

12.
嘉定区安亭镇、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青浦区白鹤镇,是上海与江苏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探索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三地地缘邻近、产业互补、人文相亲,他们通过不断深化“城镇圈”党建工作内涵,让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开放共融,凝聚合力,用更高质量的党建走出了引领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长江论坛》2022,(4):F0003-F0003
“产业同链”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湖北省是全国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8个省份之一,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武汉城市圈产业基础雄厚,呈现出“总部在汉,配套外溢”的发展新趋势。通过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合作与错位协同发展,合力打造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多目标下的共赢,意味着各自产业之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既有产业基础和内在的发展互补性需求,又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价值取向单一、市场活力弱、创新能力弱等困境。未来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应特别重视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跨境流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注重粤港澳大湾区利益共享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的融合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等。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是城市的未来,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如何推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我国面向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重中之重。提升我国都市圈协同发展水平,应深化区域产业协同集聚,延伸产业一体化网络组织,细化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圈的立体交通设施系统,提升区域的可进入性、通达性和出行衔接程度;遵循都市圈的时空结构演进规律,实现都市圈的良性循环与扩展,提升区域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吴福美 《政协天地》2008,(11):15-16
一、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提升闽台产业合作的层次与水平1、进一步完善闽台两地产业链配套建设。对闽台企业加强对接引导,推动两地产业发展互补、互联、相互依赖,提高闽台产业关联度。鼓励本地企业投资台商投资企业的配套行业,成为台资领头企业或台湾贸易商的卫星厂或协作生产基地,提高本地制造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台商到当地投资建厂。注重本地优势产业与台资相结合,加强台资企业与本地主导产业合作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7.
政策     
天津市发布支持台企发展扩大利用台资的十项政策措施 这十项政策措施是:支持台资企业贷款融资;积极为台资企业贷款担保;鼓励台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台资企业享受天津市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设立“台湾产业园区”;促进津台农业合作深化;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鼓励台资设立金融机构;协助台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积极引进台湾人才。  相似文献   

18.
韩晶 《观察与思考》2007,(17):59-59
<正>两岸产业合作的双赢策略是:区域经济首先要与台资耦合,并借助于台资的带动效应,推动两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地方产业升级。海峡两岸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产业合作规模也越来越大。当前两岸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台资企业占大陆信息产品出口70%以上),产业合作已从低层次的土地、劳力等资源型  相似文献   

19.
张宝娟 《群众》2022,(5):7-8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扬州是长江与淮河、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点城市。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扬州工作的谆谆嘱托与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一体谋划、统筹推进,突出“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紧扣构建“一个交汇点”和“三地三枢纽”,主动参与建设区域通勤圈、产业创新圈、幸福生活圈,联手推动宁镇扬一体化,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奋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20,(2)
正《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支持虹桥、昆山、相城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提升长三角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支撑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打造虹桥-相城产业创新联合共同体,成为进一步明确长三角城市分工,实现中心城市错位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探索。发挥枢纽优势,加速创新要素共享。苏州高铁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