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彭程  于通 《长白学刊》2013,(2):91-95
《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25日报道了"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揭开了女性就业歧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女性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面临着现实困境,进行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立法保护非常必要。需要对女性就业权法律制度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面的完善,以真正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性别平等就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也已经进入了立法者的视野.从法社会学、法经济学视角看,是组织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背离使单位不能自觉促进性别平等就业.而通过制度分析及制度比较,可以发现未来性别平等就业立法的努力方向以及使性别平等就业问题成为法律问题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促进就业平等建设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保障和促进公民平等就业是实现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平等权和劳动权的一项国家义务.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育成熟、全民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反对就业歧视、促进社会的平等就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为吸收和借鉴国外"反就业歧视、促进平等就业"经验,加强中国与欧盟在反就业歧视立法及实践方面的合作,以中国政法大学宪法研究所申请荷兰大使馆资助的"反对就业歧视"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为基础,由宪政研究所和该课题合作方荷兰乌特勒兹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协办的"促进就业机会平等,建设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于3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4.
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社会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包括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待遇平等、就业安全保障平等以及就业服务平等。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实质上就是要反对就业与职业中的各种城乡歧视行为,禁止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政策歧视,走出就业领域的"政策困境"。本文实证研究社会政策对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影响,提出构建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政策体系建议。  相似文献   

5.
立法理论与立法权的划分构成了法律体系的根基,地方立法作为法律体系与社情民意的衔接点时,便被赋予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统筹的宪制话语价值。公序良俗、地方知识等要素使地方立法的"动态"属性有了独特的动态法制功能;在立法质量与问题导向的辩证逻辑下,地方立法也随之产生了自身的法治功能。社情民意的历史演绎与法律体系的时代要求之间的互动,在通过地方立法独特的动态特性和功能予以呈现的同时,地方立法为社情民意与法律体系提供了融贯式发展的宪制基础。将央地立法权限以比例方式"活化",从地方立法实践着手,构建社情民意的反馈互动机制,并通过其量化形式予以监督,以此推动地方民主法制建设,这不仅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性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地方立法存在和发展并实现其自身宪制意义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2011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后,地方立法日益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是继续走过去偏重体例完整的立法之路,还是更多地采取问题导向的简易立法体例?目前,市人大常委会正在进行的商品包装物减量立法,本着"有几条立几条"的原则,开始了上海地方立法"简易包装"的新探索。同时,这次简易立法还以实践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我国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律的制定机构特别是人大,如何把提高法律规则的制定水平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社会规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律在社会规则体系中越来越超越和取代道德、习  相似文献   

7.
2011年的最后一天,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历经三次审议之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其中有关老板"跑了"可找民政部门申请救助的规定,让不少农民工倍感"贴心",这将帮助他们走出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获赔难造成的困境。过去的2011年,是社会保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性法律——社会保险法于当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构筑一张保基本、惠民生的"安全网"提供了法律保证。回放这些镜头,可以切实感受到,回应民意,关注民生,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近年来国家立法工作最具暖意的篇  相似文献   

8.
2011年的最后一天,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历经三次审议之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其中有关老板"跑了"可找民政部门申请救助的规定,让不少农民工倍感"贴心",这将帮助他们走出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获赔难造成的困境。过去的2011年,是社会保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性法律——社会保险法于当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构筑一张保基本、惠民生的"安全网"提供了法律保证。回放这些镜头,可以切实感受到,回应民意,关注民生,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近年来国家立法工作最具暖意的篇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家干预高校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基于此,应当对政府在国家干预高校促进就业法律制度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即将促进就业纳入政府的责任范围。政府践行该责任应有其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邹霞 《人民论坛》2010,(7):276-277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家干预高校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基于此,应当对政府在国家干预高校促进就业法律制度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即将促进就业纳入政府的责任范围。政府践行该责任应有其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的良好贯彻过程中,兼具行政性和半行政性的基层政策执行组织体系的建立与运转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这体现了国家能力的发展。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仍然存在的实践困境,则体现了当前国家能力的限度和缺陷。国家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规范体系的建立和推行,也离不开基层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建设和有效运转。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在国家能力发展走向多元、深入社会的进程中,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运转是一个更为切实和紧迫的问题。特别在我国已经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情况下,要想在基层社会贯彻落实相关法律规范(包括公共政策),就必须着力完善基层政策执行组织体系的构成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赵文 《青年探索》2014,(3):77-81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妇女人权是妇女作为人所有的和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是人权享有与实现的重要保障,人的应有权利一旦得到国家法律确认,便成为更加具体的、规范化的"法定权利"。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的20年间,中国制定、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妇女人权法律保障的内容更加全面,政策框架基本定型,妇女在政治参与、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人身权保障等方面的人权享有状况不断改善。2015后的中国妇女人权与法律发展应当与国家发展同步,以营造有利于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修改旧法、制定新法时,应充分关注两性的现实差异与妇女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作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替代性目标,其实质是一种平等主义理想.西方新自由主义、激进平等主义及保守自由主义都认为不存在至善的平等、无差别的平等,平等具有动态性与过程性.共同富裕作为传统政治哲学平等范畴中次层次的目标具有客观性、经验性的特征,在中国有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为了消除中国过去极左思想的不良影响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困境,当前应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育平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我国劳动领域立法最为密集的一年,其中三部法律构成了劳动立法的主体。《就业促进法》为充分就业、平等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劳动争议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这三部法律各有其突出亮点和内在逻辑,前后呼应、互相衔接,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其历程和成就在世界立法史上前所未有。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六大强调,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七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八大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九大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二十大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相似文献   

18.
劳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对中国以及国际劳动法律和政策进行回顾分析,认为在法律和政策制定层面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是消除劳动领域性别歧视的基础,主张在中国劳动法律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强社会性别平等的立法理念,把性别平等原则和方法纳入立法程序,逐步完善妇女劳动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要求。在法治语境下,行政审判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行政审判需要发挥参与者、推动者、促进者的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20.
著作权集体管理的“趋中间化”是因应现实困境与法律调整需求的必然结果,意味着集体管理组织角色身份的变化和功能的拓展。在集体管理组织的对外活动中,其与作品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已然超出了信托范畴,与作品使用者也并非截然对立的利益博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推动公益事业进步、实现国家意志的社会公共角色。我国当前正值修订《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之际,应当对著作权集体管理“趋中间化”的社会基础和现实需求有所考虑。对此,立法应进一步扩张著作权集体管理内涵,以便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的“趋中间化”发展提供必要制度空间和明确法律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