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珊  鲁原 《云南人大》2010,(7):13-14
(接上期本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党的任务的变化,结合我国国情,始终不渝地进行改革创新的历史。改革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决定了我国民主制度选择的可能性空间。这个空间就要求中国的政治制度必须是民主的,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在具有高度政治权威和感召力、执行力的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不断开展和深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既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和内外条件所决定的,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不断探索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价值追求和方法论精髓的系统梳理,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积淀的历史智慧的全面阐述,试图概括出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框架,推进其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在历经风雨和革命探索中形成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确立和发展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政协天地》2009,(9):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提供根本保障,最重要的就在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立并实行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09,(4):2-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提供根本保障.最重要的就在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立并实行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8.
唐娟 《前沿》2024,(1):94-103
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战略逻辑的辩证统一。基于一定指标筛选出的世界农业强国,既体现出共通的发展要求,反映出某些类似的实现路径,又有基于各国国情、农情的特有实现方式。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世界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要基于我国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因此,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一方面,要对标世界农业强国的主要指标,找到我国与世界农业强国的主要差距,吸收借鉴其建设经验;另一方面,梳理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人多地少的资源现实、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等国情、农情,将世界农业强国的一般方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刚 《山西政报》2006,(7):28-2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当代中国的国情,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有着更深刻的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在中国近现代特定的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探索民主道路和反对一党独裁的过程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奋斗的伟大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童庆平 《传承》2010,(24):122-123
政治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认清基本政治国情。由于历史起点较低和逻辑起点的错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正严重地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公民素质和政治文化生态的制约。中国要想又快又好地开展政治文明建设,就必须从这个基本政治国情出发,思考如何摆脱以上三方面的制约,以更好地进行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内民主:可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入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法定的执政党 ,其独一无二的执政地位、组织优势、民主传统以及中国的国情、我党当前所面临主要任务、中国政治体制为党内民主所创造的制度空间决定了党内民主将对人民民主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党内民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可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凝结历史选择、体现国家性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作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党的领导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奋斗并作出了那么多牺牲的党。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 ,植根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 ,过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并进一步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发展民主政治的领导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 ,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被中国人民选定的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要求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没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 ,就没有社会主义及其现代化。党的领导 ,历来是同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1,(11):58
《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胡鞍钢鄢一龙等执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本书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该书从人类历史总体进程、国内国际大视野分析了走向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动、大趋势,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专业化  相似文献   

16.
陆昊 《传承》2011,(30):1
把握国情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干部来说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到处是高楼大厦的国情,还要很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存在贫困落后地区,还有很多困难群众需要帮助的国情。也许不一定非常普遍,但的确是一种国情。把握国情,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年轻干部既要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合理预期,并且保持必须的奋斗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冯学莲 《创造》2019,(7):41-43
我们党根据国情提出并施行的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有力推动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的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效,最大程度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我们国家由建国时期的站起来,逐步过渡到富起来,直到当前的强起来。改革开放的成效是中国人民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艰苦奋斗的结果。本文就将从历史、现实、世界和理论四个维度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观历史,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那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中国如此,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只有从历史和国情视角观察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历程,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这种政治制度.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具备民主的共性,即使人民的意愿得以表达,人民的权利得以实现和保障,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民主还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民主制度有很大区别.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的民主和西方的民主出发点和对象不同,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是在整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青石 《黄埔》2007,(3):12-14
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光芒,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他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统一,从近代我国国情出发回答了为何统一,以及什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