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玉峰 《中国保安》2010,(12):73-73
离开家2个月了,这是仕彰18年来第一次主动给父亲打电话。明天就是他当保安以来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这是他人生中挣的第一笔钱,他想用这笔钱请父母吃一顿饭,哪怕是一碗面条也好,以感谢父母18年来的养育之恩。父亲的手机终于接通了,"爸,明天下午有空吗?我想请你和我妈吃顿饭。"接下来是长时间的沉默,过了好久,电话那  相似文献   

2.
父亲叫刘本祥,在部队时叫刘炳祥.在国民党的军官档案里,应该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名字.父亲生于1909年,如果活到现在应是106岁.要是父亲还活着就好了,他有可能会领到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写过一篇《母亲的奖章》,记述的是母亲当县里劳动模范的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该写一写父亲的纪念章了.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的子女不提起他,恐怕没人会记得我们的父亲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写父亲.父亲1960年去世时,我还不满9周岁.父亲生前,我跟他没什么交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我们父子年龄差距较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就知道我有一个没见过面的伯父在美国,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去过南极。说起这些,父亲总是格外自豪,还让我背诵伯父写的一首名叫《南极海滨》的诗。那时中美尚未建交,也不通邮。1979年开始,伯父与我直接通了信,1980年伯父公务回国,我从学校赶回家乡,第一次见了面。从那时开始,我就有意识地收集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莫扎特(1756-1791)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他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   “莫扎特,你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合乎规格.   ……  相似文献   

5.
燕子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的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  相似文献   

6.
1998年大洪水回落江槽后,我从黄冈市黄州区千疮百孔的长孙堤回武汉,一位省委副书记敦促我写了歌词“父亲的故事”。他说:“文艺作品多写母亲,父亲写得少,其实父母都是永恒的主题。”写父亲的故事,也揉进了我对生父的怀念,十易其稿,谈不上精益求精,但烂熟于心,我能脱  相似文献   

7.
吴晶 《今日浙江》2006,(9):60-61
黄宾虹(1865-1955),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恢弘深邃的艺术生命与他悠长、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莫大关系,也与浙江大地息息相关。他生于金华,逝于西湖,这正可解释他选择了“写山水”作为观照抒写心灵的方式,正是浙江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如画山水造就了这位大宗师。他的山水画创造的“浑厚华滋”的艺术境界,表现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内涵,使他成为同时期画家中最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一位。他的早学晚熟、衰年变法,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奇迹。一、第一次“写画”和“读山”1865年(清末同治四年),黄宾虹降生在金华县城西铁岭头。父亲是一位儒…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帐单     
不知道有多少次心潮澎湃之余展纸弄墨地要写父亲,也不知有多少次面对着眼前的一方清笺咬着笔杆子发呆。我总想,父亲太平凡了,和父亲生活了二十年,我从未真正读懂他,也没有从他的身上品出什么高大和伟岸。也许是我太愚蠢了,我想。岁末之际,从工作了四年的深圳回到家中,无意中和父亲提到了这四年多的开销。我告诉他这四年多我只花了17000多元,也就是说我每月花费三百余元,并且一再声称自己的节俭超过了其他许多同事。父亲并未多说什么,只是很平淡地告诉我说家里一年的花销是五六百元。我当时吃了一惊,很疑惑地问了一声:“真的吗?”第二天起床…  相似文献   

9.
我 是在内蒙古最西端戈壁沙漠深处 ,那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男人世界”的天地里第一次见到王丽萍的。她的身份很特殊 ,她是算井子公安边防派出所指导员郭永春的妻子 ,是派出所便民诊所中惟一的医生 ,一名不穿警服的派出所成员 ,也是那片天地惟一的女大学生。一1995年 ,父亲病重 ,在兰州医学院上学的王丽萍匆匆请假回到故乡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在她的精心照顾下 ,父亲很快康复出院。父亲的一位老乡请他们全家吃饭 ,席间她第一次见到了身着警服、在阿盟东方红公安边防派出所工作的郭永春。回到学校后 ,她收到那位老乡的信 ,才恍然大悟 …  相似文献   

10.
作为出生成长在大陆泉州的二代台胞,故乡台湾新竹常常浮现在我脑海里,简直是魂牵梦萦。自1994年我随父亲第一次回台探亲至2008年,又过了15个春秋。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2月11日.我第一次走出了自己的村庄。不知谁家的第一声鸡叫.吵醒了睡梦中沉寂的村庄。父亲、母亲和我年逾七旬的祖母旱早地起来.为我拾掇出门的行李。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钱塘江上新建了二桥、三桥,四桥、五桥、六桥、七桥、八桥也正在规划之中。我们在赞赏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不曾忘记第一次钱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的建设者。今年9月26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建成通车61周年的日子。设计这座大桥和指挥族工的是我国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最近茅老的女儿茅玉麟专门为本刊写了《我的父亲茅以升与钱江大桥》的文章。现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诚恳的发言1957年的“反右”斗争使我和父亲有了第一次共同的感受。整风运动开始时,在政协征求民主党派意见的座谈会上,父亲诚恳地发言说,希望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优良传统。他引用了古语“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这句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的一家祖孙三代人一共经历了五次搬家。在不同的年代里感受了不同的境遇,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听父亲讲,他的第一次搬家是在1958年,当时国家对资本主  相似文献   

15.
1992年12月11日,我第一次走出了自己的村庄。不知谁家的第一声鸡叫,吵醒了睡梦中沉寂的村庄。父亲、母亲和我年逾七旬的祖母早早地起来,为我拾掇出门的行李。穿上那身肥硕的没有肩章和领花的军装,戴上那顶没有帽徽的军帽,村民兵  相似文献   

16.
我写的这一切没有半分渲染。 如果说我是带着感情来写这些文字的,那么,我的感情后面是老区光辉灿烂的历史和老区3300多户在痛苦和贫困中挣扎的残疾人贫困户。 我是第一次到吕梁老区,也是第一次被感动,我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爷爷张绍南系四川省内江县贾家乡团总,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爷爷常向父亲讲述参加辛亥革命的事情,故父亲自幼就立下了要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宏愿。思想开明的爷爷知道了父亲要报考黄埔军校,不但极力支持,还为其备足盘缠,又亲自将父亲送上革命征程。第一次出川,爷爷与父亲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告别,父亲回忆:“当年离家,独自伫立船头,大江东去,川江远逝,亲人乡愁渐渐模糊,只觉满心都是报效国家的热情和远大志向。”先父从黄埔军校九期毕业后曾任连长、营长,国民党25师第一团团长,副师长、师长,内政部第二警察总队副总队长,国共两党…  相似文献   

18.
“台联”的全称是“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这个团体是一九八一年末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台湾同胞第一次代表会议上成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林丽韫当选为全国台联的第一任会长。她曾应与会代表的要求做自我介绍说:“我一九三三年出生在台湾省台中县清水镇,幼年随父亲去日本读书,一九五二年回到祖国,就读於北京大学,後来从事对外友好工作。”凡  相似文献   

19.
黄慧南 《黄埔》2012,(6):8-10
上海,17岁的我第一次见到父亲1965年的一天,我正在上海北郊中学的教室里上课,突然被教导主任叫了出去:"你父亲来了,现在住在锦江饭店,你去看看他。""我不去!"回答出乎教导主任的意料。我当时感觉和父亲没有什么关系。1948年夏天,父亲与全家人正在庐山避暑,突然接到即刻下山赶回武汉参加"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的命令,就这样告别了家人,那时母亲正怀着我。父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与邓小平理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洪银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而写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发表于1848年2月。它是第一个完整地、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