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由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并启动,几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以"两型两化"为核心,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再次吹响了改革发展的中部号角。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近三年来,以武汉地区为龙头,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一轮"两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认为,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期内,要加快推进武汉综合配套改革,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两个重点;强化武汉科技教育这个最大的优势;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多方面具有武汉特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立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整合就业培训资源、促进区域劳动就业意义重大。本文首先论述了建立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的意义;其次研究了建立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最后提出了发展与完善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区域城乡集合体”是我国城市圈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发育中,由于区域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若干城市圈呈现为一种以不发达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包围特大中心城市的特殊格局。文章着重对重庆组团城市、武汉城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区域城乡集合体”现象作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并且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以指导,更新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念;二是制定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政策;三是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为重心,推进各项体制机制一体化;四是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以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均衡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认为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的均衡发展,需要东、中、西三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形成"三核联动"的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引力强度差,拉近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实力。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圈发展的产业联动模式及现实研判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霞 《求索》2012,(10):14-16
城市圈已成为全球城市化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群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圈在发展中存在四种主要的产业联动模式,分别是空间引导型联动模式、产业转移型联动模式、产业链聚集型联动模式和总部经济型联动模式。通过以武汉城市圈为考察点,对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发展总部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徐国兴 《中国发展》2009,9(6):86-89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是一种新型城市圈,这种新型城市圈具有和传统城市圈不同的目标功能定位和功能内涵,并构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极而不是增长极,两型社会建设是对新型城市圈发展的积极的良性约束。为了保证新型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创新机制,只有制度化的创新才是新型城市圈可持续的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8.
黄关春 《政策》2010,(7):31-33
省委、省政府确立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以后,孝感市委、市政府从孝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认为必须顺应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牢牢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明确孝感在武汉城市圈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加快把孝感建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奋力实现孝感科学发展新跨越,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蓉  陈世寅 《中国发展》2009,9(6):68-76
该文阐述了循环农业在武汉城市圈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的理念为指导,发挥循环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困难是:城市圈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居民就业困难,城市圈的中小城镇辐射能力不强,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城乡社会事业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源则在于以下问题:不合理的社会政策;现行户籍制度;现行土地制度;现行财政制度安排以及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武汉城市圈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城市化发展道路;探索土地制度改革等等。  相似文献   

11.
将湖北省鄂州市、黄冈市、黄石市进行整合,实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即实施鄂黄黄一体化战略对于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通过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湖北及武汉东部形成一个新的、与武汉并驾齐驱的大型城市,将有力提升湖北省城市化水平,推动武汉城市圈和鄂东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特征,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和束缚了城市圈整合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必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实施城市圈地方政府间行政一体化,并通过设立行政一体化组织机构,建立行政一体化运行机制,以达到"两型社会"建设之目标。  相似文献   

13.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抓住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特点入手,把握武汉城市圈进入发展型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可持续的外向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相结合(复合型)战略模式,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4.
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武汉在“十一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就要整合基础资源,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武汉作为城市圈建设的核心,在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需要加快解决重点和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小燕 《世纪行》2007,(8):59-59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日前在接受全国政协组织的中央新闻采访团集中采访时透露,武汉目前正在积极争取武汉城市圈进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机制。他说,武汉正在摸索打造与周边8个城市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同城通讯,城际轨道交通等方面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湖泊,特别是跨区域湖泊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之"优"和"忧".笔者以梁子湖为例,论述了跨区域湖泊统筹管理未见明显成效的基本原因:管理理念的"非全域化",管理权力的"碎片化",管理行为的"偏差化",提出了武汉城市圈跨区域湖泊的管理创新思路及体制和机制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推进“1 8”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从世界范围内城市圈发展的规律和经验表明,城市圈的实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关键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以实现圈内资源最优配置为目的。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把武汉城市圈培育成带动湖北更快更好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税收手段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的基本概况及其趋势展望一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有了新的起色,工作推进机制不断…  相似文献   

18.
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体系,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优化结构。这种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是顺应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重点推进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加快城市圈企业总部向武汉中心区集中、生产基地向周边扩散的双向转移,并明确城市圈各个城市发展定位,引导人口在城市圈合理流动,最终形成城市职能体系与产业组织体系、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三者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此,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深化体制改革,构建起城市圈各个城市间产业分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微观层面则需要企业加快组织转型与创新,形成城市圈内新型的产业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19.
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会加速城乡问人口流、资金流和物流,促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融合发展.本文回顾了武汉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历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城游憩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现阶段的发展对策:整合营销,打造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休闲之都的形象:完善环城游憩出行系统;创新开发环城游憩带内活动;引导当地居民和开发商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世纪行》2009,(8):32-32
一、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产业政策创新的对策措施 1、把农村工业化提升到与国家工业化同等的地位,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扭转工业发展政策制定的城市化倾向。在产业组织方面,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以资产、商业信誉为联系纽带形成组织,成为城乡一体的产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