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下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就业问题是我国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就业、下岗工人就业问题之后面临的又一社会问题,它涉及到国家民族政策调整和政府的就业方针.而在中国近3年的社会问题中,民族地区稳定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其中就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就业问题.笔者以青海省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例,对其从升学到就业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以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公平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和就业矛盾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和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多元的民族文化。自2000年我国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来,已有十四届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求学,在内地承办学校里,边疆民族文化与内地主体文化之间以及边疆各民族文化之间产生剧烈的文化碰撞。本文以广东省内地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遇到的生活、学习、心理、习俗等方面的文化适应问题,并以广东省承办学校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探讨解决学生跨文化不适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处"二元结构"与"二元区隔"的夹缝之中。城市是一个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随着近几年舟山城市化和少数民族散居化进程的加速,舟山群岛新区也日益面临多民族共处的问题。本课题以舟山群岛新区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选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特征、经济特征、流动特点及模式、社会关系、宗教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描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指出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成因,并提出提高和拓展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统计分析发现,的确存在城市农民工自愿性隔离现象。一方面,农民工在择业的时候,往往采取集中化就业行为,来自同一籍贯的农民工在某一行业"裹窝"就业;另一方面,同乡农民工在居住方式上也采取聚居形态。统计数据证实了隔离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聚居和集中化就业现象是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产生的重要原因。数据分析发现,文化程度与农民工的就业和居住方式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喜欢采取集中化的生存方式,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这种取向比较少。农民工的集中化生存方式一方面为城市农民工提供了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影响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在治理方式上,城市政府应该秉持因势利导的原则采取疏导为主的政策,一方面为城市农民工提供各种服务,以安定人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民工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与其就业质量息息相关。笔者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对其择业机会、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不理性状态,识别择业机会的能力较弱,职业选择盲目,职业适应困难;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代价观、职业发展观、职业声望观和职业报酬观对其择业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要切实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引导其由“生存型择业”提升为“发展型择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与其就业质量息息相关。笔者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对其择业机会、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不理性状态,识别择业机会的能力较弱,职业选择盲目,职业适应困难;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代价观、职业发展观、职业声望观和职业报酬观对其择业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要切实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引导其由生存型择业提升为发展型择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女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性别文化对女农民工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造成侵害是其主要原因,应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努力塑造平等的性别文化,为女农民工提供培训教育机会,同时发挥好工会、女职工组织在维护女农民工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缓慢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高犯罪率问题不容忽视。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援助,呼吁司法宽容都是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治理对策。此外,还要探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法律措施,构建积极的农民工文化,借助媒体优势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近两亿,农民工素质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收入。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对农民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性和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1.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面临严峻的就业困难,农民工就业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农民工具有分散广、流动性大、涉众多的特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必由之路。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协调社会资源,延伸政府公共服务,构建覆盖区域的服务网络,走村入户,切实解决好当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的内涵入手,探讨了文化的差异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从Schumann的文化适应的角度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论证了文化的心理适应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作用.最后,作者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这三方面探讨了文化适应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大军,农民工将外出务工视为经常性的就业模式。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之一。探寻金融危机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影响并解决好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保护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解决、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关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表明,虽然青年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之一,但是其就业质量问题往往被数量问题所掩盖,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因此,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新形势下,不仅迫切需要深化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行为与过程的研究,而且需要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一直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可以从提高就业能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方面考虑。政治参与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较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层面、经济层面、心理层面的适应存在一些问题。为了适应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婚育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能力,应积极回应和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民生诉求;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提高和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但是在进城就业的过程中,农民工受到了许多方面的歧视,没有享受到政府良好的就业服务。可见,政府在对农民工的就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从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管理入手,重点论述政府应如何改进管理。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民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结合有关调查情况,对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对产生的原因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及可操作性强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一元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适合其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影响调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与其就业质量息息相关,社会资本对其择业机会、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的影响很大。通过对贵州省户籍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分析可见,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不理性状态,具体表现为识别择业机会的能力较弱、职业选择呈现出盲目性、职业适应呈现出困难性;社会网络的规模、异质性、节点社会地位、关系强度和关系类型对其择业行为亦有显著影响。因此,要切实重构与拓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引导其由目前生存型择业提升为发展型择业,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