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应划分为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三大类,按生产要素分配又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六种具体形式,其他分配方式也有按风险分配等多种具体形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包括按劳分配,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扩大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作为居民消费重要影响因素的收入分配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需求方面基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离视角实证检验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初次分配方面,近年来的劳动报酬率持续下降极大限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但客观上却推动经济增长;再分配方面,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政策调整能有效地扩大居民消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初次分配领域提升劳动报酬扩张居民消费的同时应注重再分配领域的调整,税收财政等政策杠杆应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沈晓阳 《新东方》2000,(3):16-18
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存在着一个正义与否的问题。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根据各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给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历史上对分配正义的根据主要有5种观点,应将其中合理观点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分配正义的根据的新观点,以体现自由、平等、博爱和效率等价值观。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分配正义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是规范国家经济调节之法、分配之法,具有保障国家调节的再分配功能,能够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应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的经济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调控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充分发挥经济法的功能,助力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的三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公平,要求建立社会分配三重机制.初次分配的公平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重要环节,更加注重第二次分配的公平是实现分配公平的关键步骤,同时应当重视在第三次分配中助推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致使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首先,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例从1998年的53.1%下降到2007年的39.7%;二次分配后,居民可支配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入分配制度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们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谐与稳定。因此,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以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为切入口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以及人们理论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分配格局向多元化分配格局的演进过程,按生产要素分配已经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白书祥 《前沿》2004,3(1):72-75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科学界定国民收入的科学内涵是科学界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科学内涵的理论前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辩证统一体 :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刘维奇 《中国发展》2007,7(2):64-67
公平分配的实现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正确地认识公平分配的实现过程至关重要,现阶段,解决公平问题的重点在初次分配,而不是二次、三次分配,实现公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分阶段按层面进行,不能一刀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个层面。由于涉及问题众多,涉及部门无数,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部门有不同特点,所以解决分配问题要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不平等的劳动能力和政府再分配的效果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现阶段收入差距的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一些违法行为则进一步强化了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扭转这一局面,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必须调控初次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努力推进初次分配实现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统一,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张磊 《理论月刊》2000,(5):10-12
本文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共性的分配方式,它包含着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技术分 配等许多次一级的分配方式,本身不具有阶级性;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非劳动要素不能参与收入分配, 价值分配不是价值创造的逻辑推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利益主体利益的客观要求,微 观层次上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缺陷可以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12.
工资收入分配是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以工资收入分配本身衡量分配公平与否,政府在工资收入分配上,要从全局的视角考虑,统筹设计,在解决中国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的框架下考虑工资的收入分配,进而形成财富和资源分配的新机制。在具体操作上各项措施共同发力,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平观在当今中国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既是人类的永恒理想,更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主导分配政策的公平观,这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思路既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同步增长。为了解决新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适时地实现公平观的转变,既要强调再分配的公平,也要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收入的比重。这种新的公平观包含了全体人民成果共享原则、基本生存权利优先和弱势群体保护优先原则、机会均等和社会开放流动原则等新的内涵,同时也反映了经济与政治等多领域公平理念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理想与政策的统一、历史相对性和人类普遍性的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语境中的共同富裕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主客观生产条件的分配、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之上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个人消费品平等占有状态。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通过按需分配实现的个人消费品占有状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之上通过市场初次分配和政府再分配形成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通过市场初次分配机制和政府再分配机制来实现。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市场初次分配机制和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就能逐步实现以橄榄型分配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存在着一个正义与否的问题。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根据各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给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历史上对分配正义的根据主要有5种观点,应将其中合理观点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分配正义的根据的新观点,以体现自由、平等、博爱和效率等价值观。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分配正义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现阶段,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而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必须建立在分配理论的创新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上带有一定的再分配效应,但由于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被用于支付基础养老金,使得再分配效应减弱。同时性别间的再分配效应强于贫富间的再分配效应,两者存在反向的变动关系,性别间的再分配能够在总体上弱化贫富间的再分配。做实个人账户有利于养老保险再分配功能的发挥,提高养老金的增长率能够增强再分配效应,同时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成为养老金的受益者,再分配效应对养老金增长率的敏感性高于对缴费率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收入结构优化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贫富分化,需要及时调整分配政策以协调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冲突。分配政策的调整与设计,一要坚持先富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励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抑制非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要努力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最优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三要培育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构建“橄榄型”的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38-38
答: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个提法是有进步的。我们党最早提的是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后来我们党又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这一次我们党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后面,又进一步突出强调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可见未来的收入分配改革肯定是要在再分配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如果以按劳动成果分配,就会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困难。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可以和多种分配形式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