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了一起劳动者因隐婚而遭用人单位辞退的劳动争议案件。被告张贺然系某公司商务拓展专员,在入职时隐瞒已婚事实,以未婚身份填写个人资料。之后,因怀孕向原告请假两周,并告知单位她已登记结婚。单位以其填写的个人资料与事实不符,违反诚信原则,也违反双方劳动合同和公司《员工手册》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被告则主张,其隐瞒已婚事实  相似文献   

2.
用人单位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过失性辞退”,一种是“无过失辞退”。过失性辞退,是指劳动者自身有重大过失时,用人单位无需向劳动者预告就可以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决定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5)因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  相似文献   

3.
【裁判要旨】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临时工是劳动者,享有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各项权利。因用人单位间业务划转致使劳动者被转到新用人单位与新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龄应合并计算为在新用人单位的工龄。  相似文献   

4.
李媛 《公民与法治》2014,(22):36-36
事件入职被收三千押金离职时单位不退还 孙女士说,她2012年2月应聘到单位做业务员。入职后被告知,单位要为员工统一定制工装,并办理社保、手机集团号等,所以会从工资中扣除部分押金。前三个月,单位共扣除了孙女士3000元押金,并为她开具了押金条。  相似文献   

5.
“不管、不管、谁都不管,我到底算是哪家公司的员工?”当前,在劳动用工领域。一些用人单位通过设立关联公司,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通过注销原单位、设立新单位的方式,将劳动者重新安排到新单位。但工作地点、工作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或者实施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当发生劳动争议后,几家单位相互推诿,造成劳动者维权难。在此,法官结合审判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就常见问题给广大劳动者以提示。以期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6.
用人单位录用超龄劳动者,劳资双方存在什么法律关系?超龄劳动者因工受伤,能否成为认定工伤范围的主体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在我国法律法规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江苏省苏州市两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因录用超龄劳动者引发的劳动争议从司法层面给出了答案——2012年12月26日,钟玉玲从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领回了二审判决书,法院终审判决钟玉玲与其所在的单位为劳动关系。凭借这份判决书,钟玉玲终于可以启动她的工伤鉴定了。  相似文献   

7.
邝蕴 《法制与社会》2013,(32):235-236,238
企业员工入职只约定口头承诺薪酬、劳动合同只约定部分比例收入、薪酬的发放方式约定模糊……这些仿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约定俗成的做法,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合同就成了一纸空文,离职员工更是无法取得当年应得的报酬,无法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属于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必须以合法明确的方式制定规章制度并以明示的方式告知劳动者,因此,企业只有依法合规的发放劳动报酬,方能真正做到吸引人才,避免人才流失。而劳动者也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自己应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毋容置疑,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但现实中,一些劳动者也往往会通过“钓鱼式维权”来设置陷阱,制造用人单位违法的现象,进而使用人单位落人陷阱,损害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那么,遇到这种情况用人单位应当如何进行自我救济呢?  相似文献   

9.
杨姝 《法制与社会》2010,(28):47-47
劳务派遣又称劳动力租赁,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也称“用人单位”)与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到用工单位进行劳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合同关系,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务关系。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通过劳务派遣协议建立有偿的委托管理关系。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一方面,三方主体之间各自有独立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不同主体之间,随时可以构成利益同盟,对抗另一方,而这种利益同盟又随时可以瓦解。由于派遣事实的存在,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应当履行法定的告知义务,该义务的核心是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要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派遣身份或被派遣劳动者的地位。在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时,被派遣劳动者应当参与进来,对于涉及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义务的内容,应允许被派遣劳动者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1.
148问答     
单位因经营困难裁员,如何补偿劳动者? [问题]某公司职员电话咨询:其所在单位经营状况不好,只得裁减人员。近日,单位通知他提前解除合同(他在该单位已工作一年多,和单位签订了5年的劳动合同)。单位这样做是否合法?解除合同后他是否可以要求单位给予经济补偿? [回答]依据《劳动法》第26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与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第27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6项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劳动者从被有关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到被追究刑事责任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其合法性如何进行认定呢?  相似文献   

13.
劳动法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做了基本均衡的规定,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依第24条协议解除;用人单位依第25条、劳动者依第32条可以随时通知对方解除;用人单位依第26条、27条、劳动者依第31条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解除。比较以上规定,应当说劳动法充分考虑了劳动者弱者的地位,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要求比较宽松,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则须符合法定的情形。如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无任何限制,用人单位若解除与试用期内的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应当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最为明显的是只要依…  相似文献   

14.
如今,劳动争议日益增多。每一位因劳动纠纷进入法院的当事人都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劳动者诉说被欺骗、被苛责的不幸,用人单位倾诉遭背叛、遭欺瞒的辛酸。却不想,这些劳动纠纷背后暴露的多是诚信危机,关涉劳资双方。简历"注水"对众多的求职者来说,一份高质量的简历往往是打开用人单位大门的敲门砖。所以,在制作简历时,求职者或多或少地都会为简历"注水"。然而,他们不知道,每一  相似文献   

15.
立花聪 《法制与社会》2011,(21):278-279
劳动合同的后合同义务是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据法律规定或原劳动合同的约定而负有的作为或不作为义务。近些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快,由劳动者“跳槽”而引起的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劳动合同后合同义务的理论研究,完善相应的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对后合同义务的理论阐释入手,系统分析了劳动合同中后合同义务的应有内容,最后提出了完善后合同义务相关规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争议焦点用人单位的除名决定没有送达劳动者,是否有效?新法关注《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依法为劳动者出具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案情简介李某系沈阳某轮胎制造厂职工。1994年2月4日,该厂做出“关于给李某除名的决定”,载明  相似文献   

17.
张馨月 《法制与社会》2013,(35):295-296
劳务派遣作为中国现阶段一种特色的劳动关系形式,一方面解决了大量企业的用工问题,另一方面使部分劳动者出现了“编制工”、“合同工”之外,“派遣工”的新身份。然而这种便捷的用工形式是否充分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又到了一年一度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在求职过程中,尽管大学毕业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无奈求职者越来越多,招聘条件也越来越挑剔。面对就业压力,青岛、上海等城市的一些求职者采取了“务实”的态度——他们为落实单位先干上一阵以积累经验和攒资历,干脆采取了“零工资”就业的方式。所谓“零工资就业”,就是求职者不向招聘单位索取报酬而白白劳动。 “零工资”就业,到底是务实之举,还是求职者饥不择食的非理性选择?就此话题,《法律与生活》半月刊记者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自2013年5月1日起,《贵州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开始实施。《条例》不仅在第十条明确规定了13种纳入劳动保障监察的情况,如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等,还对用人单位违法用工和拖欠工资等行为作出严格的处罚规定。法律福音:《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实行用工备案制度,招用劳动者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终止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劳动者出现工伤情况时,用人单位往往会与受伤劳动者签订相关的和解协议。这样既可以避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过多的纠缠,也可以让劳动者在自愿签订和解协议之后,迅速获得相应的经济赔付弥补劳动者的经济损失。但是,如果出现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对相关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没有按照劳动者的伤残程度进行经济赔付,必然会导致劳动者无法获得法律规定的相应赔偿。为此,本文将针对工伤私了问题进行法律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