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解读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蕴涵着主体全民性富有、内容全面性富有、形式层次性富有、过程渐进性富有。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既是人的需要发展的现实必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既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题之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彰显,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应凝聚个体思想共识,促进精神和谐,在知行转化中实现;强化社会价值引领,增加精神财富,在古今相继中实现;筑牢国家意识高地,夯实精神基础,在中外互鉴中实现。  相似文献   

2.
法制、体制、人的素质是影响和制约任何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法制、体制、人的素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它们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意义。 一、法制、体制、人的素质,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过不同的论述,如: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一手抓开放搞活,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准确地把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精神,对于提高各级干部的工作水平尤为重要。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视角进一步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哲学基础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本体论革命,将主体性原则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科学的价值定向。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的真正贯彻,使我们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不断深入现实,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坚守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以往基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抽象的人”,第一次发现了处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下的“现实的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要求对人进行抽象,使人成为资本增殖的要素,其先后经历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的历史嬗变。“数据人”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下生成的,“现实的人”沦为去情境化、符号化、数字化的人,受到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的操纵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力图超越“数据人”背后的技术合理性逻辑及其深层次的资本逻辑,逐步构建出全面发展的人的逻辑,强调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人的生命向度。  相似文献   

6.
一、爱国统一战线与入的经济目性相契合人不仅要为政治目标、社会利益、理想和信念而奋斗,而更重要的是要为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因此,物质利益是先于其它利益的基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基础,也为认识和阐述人的经济属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国统一战线之所以与人的经济属性相契合,就在于它是通过“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以及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一国两制”等作为政治制度和方针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目的。只有…  相似文献   

7.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8.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存在紧密联系,需要从哲学高度辩证论析两者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超越是共同富裕的解释框架。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要求立足实际,在主动中把握历史阶段的原则,尊重规律,在开放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唐红茹 《学理论》2014,(4):76-77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并作为社会进化的全部。而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是片面的,只是适合于解释社会运动和阶级冲突。尤其是斯大林时期把历史唯物主义法典化使得这一理论教条化,所以有必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工业革命所开启的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具体表现,同时,三化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化共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只有通过三化的同步推进,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从产业发展、市场规模、劳动分工与人的需求四个维度,阐述现代化进程中三化共生的客观规律,可以进而论证三化同步推进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这篇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通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和浩然之气,它既是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纲领,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十几个单位发起召开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现实》理论讨论会和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于最近在安徽省屯溪市召开。会议围绕着改革与历史唯物主义、新  相似文献   

14.
自《资本论》发表以来,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热点。虽然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内在一致的,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并非简单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相反,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更加具体、丰富,而且使历史唯物主义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力量",不致落入传统哲学的窠臼,使之破解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秘密,实现了马克思的毕生使命。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运用"而是"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实现技术装备、管理和人的现代化。这里,人的现代化是决定因素。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三步走战略,才能侪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其决定因素是人的观念要现代化,要实现观念现代化,就必须把适应计划经济和人治政治的传统观念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政治的现代观念。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笔者结合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转变观念、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马哲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是通过对人及其本质问题的研究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也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本质问题探讨的逻辑结果,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原理仅仅是对人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尽管对人本质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它并不能逻辑地导向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王威 《学理论》2008,(8):82-8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1,(4)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深刻展示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与发展。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与阐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恩格斯通过对同时代典型国家观的"扬弃"从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起源观;其二是恩格斯以辩证逻辑阐发家庭变迁的二重动力以及家庭同氏族与国家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了由氏族向国家演进的内生逻辑。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重读与讨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作,在当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表明:历史就是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回事。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而体现在恩格斯论述中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过是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个专门领域,不能把它混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相反,只有在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才能准确把握恩格斯自然观的性质,尤其是它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性。在恩格斯的语境中,自然科学面对的并不是"自在的"自然界,而是"现实的"自然界。"自在自然"是一个假概念。恩格斯虽然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的视野中研究自然观的,但他的方法迄今为止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