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还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决策者、积极宣传者和执行者。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及中国革命当时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妥善解决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正式制定统一战线方针,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正确制定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之后,李大钊同志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决定,担负起联络孙中山的重任,在1922—1923年内,不辞劳苦,四跨长江,三赴上海,两下广州,为推动和帮助孙中山确立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而奔波。在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的同时,以李大钊同志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为解决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开辟内蒙古地区的革命运动,以当时北洋军阀政府蒙藏院开办的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同志曾经说过:“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努力奋斗,这正是李大钊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逐步而坚定地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动力之一。也是他在黑暗反动的中国,无限忠诚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的动力之一。本文就李大钊的真理观作一简要介绍。真理问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李大钊紧紧地抓住这个问题,并尽力地给人们作出一个唯物的回答。早年的李大钊是这  相似文献   

3.
张恒俊 《求索》2011,(8):77-78,193
李大钊的大同社会是平民主义、联邦主义、事务管理、平等自由联合的人类社会。李大钊的大同思想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迄今为止为大同思想最科学的部分,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4.
在普天同庆的建国五十周年之际,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共产党员、大学老师,怎能忘记去告慰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同志呢?我于10月2日专程从北京南郊来到西郊的万安公墓,拜谒这位伟大的学者、教授、反帝反封建的“最勇敢的战士”。但是李大钊烈士陵园正值例行国庆休假,进不去,我只好坐在陵园外李大钊、赵纫兰墓穴原址上沉思。回顾来时一路上繁花盛开、欢歌笑语的节日景象,我浮想联翩,无限感慨。我只好又于开馆的第一天,10月7日,再次来到李大钊烈士陵园。我仔细看了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的展览和众多的题词碑铭,买了文字介绍…  相似文献   

5.
叶后坡 《传承》2014,(2):38-39
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心性理论。民彝史观是李大钊最早接触、学习和接受唯物史观的重要桥梁。民彝史观也使李大钊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先进中国人,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的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民国初年的政党活动是中国政治变化的突出表现 ,为李大钊政党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十月革命后中国政治变化尤为显著 ,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考察中国政治发展实际而形成的政党思想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共合作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而对中国政治的变迁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在我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享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深入研究和阐发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 李大钊和近代中国许多革命者一样,经历了一条从爱国主义到民主主义,再到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从少年时就有着对国家深厚的思想感情,这为他后来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非常敏感而及时地察觉到了新生共和国的困境和隐患,深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他在“五四”运动中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为中国人民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指出了全新的道路。 资本主义并非人间天国 与同时代的许多爱国者一样,李大钊也曾经是一名热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战士。但他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的政党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需要从中国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的视角进行研究。李大钊对民国初年政党活动提出批评,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政党的必要性及政党政治对巩固民国共和体制的重要性。十月革命推动了李大钊对新政党建立的希望,尤其是使他初步认识到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的重要性。五四运动及其以后,李大钊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力量联合的思想有了新发展,并逐步形成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联合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他的思想道路,建国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几乎一致地认为他是从资产阶级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所列举的证据不外他曾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官僚,进行过“揭露”和“批判”,写出了象《大哀篇》这样“申讨军阀专政的檄文”。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实际情况相距很远,各种“论据”大都出自对李大钊原文的误解。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的李大钊还不是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而是一个满怀爱国热忱的有志青年。他有着一般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觉悟,却还没有成熟。我们只要把这一时期的政论仔细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探索,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研究党史,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李大钊的统战思想的演变及其在党的统战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许多建党思想,对在中国创立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现代著名政论家、哲学家。他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一对联,是他的理想人格和灿烂人生的写照。1889年10月6日(清光绪十五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乐亭县。父母的早亡,使幼年的李大钊只能依靠祖父生活。1905年他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他以卓越的才华被誉为北洋法政三杰之一。1913年秋,李大钊毕业后在朋友的资助下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本科。1916年夏回国,应聘担任北京《晨钟报》编辑。这时期他写下的《青春》、《晨钟之使命》,与先前在日本所撰写的《民彝与政治》和稍  相似文献   

14.
谢樑 《传承》2012,(22):76-77
梁启超与李大钊都是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新史学"的倡导者。但是因为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梁启超和李大钊的"新史学"思想在基本史观和对历史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五四运动爆发后,段祺瑞集团对北大教授中具有进步思想的或赞成苏俄革命的都称之为"过激派",更视陈独秀、李大钊等为"过激派"首领。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别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早 年的李大钊站在民主主义者立场上提出的富强的救国主张,仍属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范畴。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李大钊的经济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主要内容可概括 为:其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二,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情况;其 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宗教观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和出发点的。李大钊认为,宗教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决定的,宗教对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后者是占主要地位的。宗教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有着自己的规律,反对人为的消灭宗教。李大钊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主张利用改造宗教,使宗教为新的社会经济组织服务。李大钊的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任超 《北京观察》2021,(5):38-39
李大钊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利用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晨钟》报是李大钊亲自主编的第一份日报.1916年5月中旬,李大钊从日本回到上海.  相似文献   

19.
石驸马后宅35号,现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在北京租住的第四处宅院.1920年春至 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居住在此.这里不仅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还是李大钊与家人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因此,北京市政府将此地定为李大钊故居,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20.
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李大钊就是民主政治的执著追求者,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民主政治的实质,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他强调资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要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而未来共产主义的平民主义就是自由平等的个人间的自由联合;社会主义不仅不排斥自由,而且要发展自由,实现农工经济上的自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应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以求得大同团结。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