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舆论监督逐渐成为预防国家行政腐败、百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百姓沟通交流的平台。但是,网络舆论监督也存在信息真实性较差、舆论监督与法律相冲突等问题。因此,应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监督体系,并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培育了大学生的参政精神。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政治信息具有独立性与整体性、虚拟性与真实性、平等性与垄断性等特点,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政治信息丰富了青少年政治知识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青少年政治知识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但同时网络政治信息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政治知识选择的难度,使青少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认同危机"。因此,国家要加强网络政治环境,学校要引导青少年网络政治信息的选择,充分利用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国家将"事后调控"转变为"事前调控"、学校及时澄清青少年的政治误解或偏差,青少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努力消解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发展为支撑,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调节、道德培育与政治保障等社会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以此来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高效、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开辟和完善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制度化路径,开辟更多的可供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制度性渠道,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互联网有序政治参与信息输入、反馈、评比、奖励制度,培养大学生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能力和素养,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我国合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主体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政府诚信是为政之本,建设诚信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发展对我国诚信政府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扩大公民网络政治有序参与、加强网络民主监督、利用互联网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司法公正和公务员监督,是纠正政府诚信缺失,建设诚信政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互联网上频发的"网络群体极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传统价值观中道德至上,个人价值、权利和自由的缺失是"网络群体极化"的潜在根由,为解决"网络群体极化"问题,建设健康、有序、文明的网络文化,需要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海量信息正以全新的形式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为全社会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知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网络也开创了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新景观,网络不良信息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通过对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样本的细化统计,分析了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认知现状,指出了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加强立法,有效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源头;构建有效的对话机制,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训练,以促进大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际、国内政治利益矛盾的产物,网络政治谣言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不可低估的破坏力。其产生有国际斗争、国内矛盾,有关部门工作上的不足等原因,因此,可以从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正,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加强谣言预警、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完善的依法查实和惩处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治理政治谣言。  相似文献   

10.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对政治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执政党对互联网的重视反映了我们党对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体现了党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应当理性对待互联网政治,顺应网络民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对待和推进网络民主建设,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的高度,因势利导地推进互联网政治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好网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张。而利用网络传播非法信息,威胁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情况日益突出,通过网络从事色情、赌博及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日益猖獗,网络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扩散等情况日渐严重。公安机关应加强网络监管,切实把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强化网络侦察,严厉打击各类涉网违法犯罪行为,着力加强对网络舆论介入式控制,引导网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上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互联网经过飞速发展,已经演变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网络信息安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值得关注和辨析,亟待加强规范和管理,加强网络舆情与信息文化安全分析技术研究,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依托信息安全分析技术推进网络信息文化安全生态环境建设更显得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专车以其网络约车平台的新模式,在方便打车者出行的同时,也给传统出租车市场带来极大冲击,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加强对网络专车这一新生事物的规制管理,既是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出租车市场规范运营的需要,必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互联网专车带来的社会问题,加强法治规制和安全监管,形成良性、有序、开放、规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把网络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考虑,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相似文献   

15.
当前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的重要因素.因此,认真研究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对网络"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及文化信息占领网络这个阵地,抵御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消极、颓废、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成为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要利用互联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坚守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提高网民道德素质;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立网络文化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引擎的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社会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理政新理念。网络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形态。持续推动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维护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及有序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均需要全面加强网络治理。现实中,我们面临技术及核心网络资源支配权、法制、道德、政府"在场"等多重困境和挑战,必须加强宏观统筹,制定国家网络发展战略,加紧进行技术创新,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全民伦理塑造,并根据网络发展现状转变执政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协调,推动全球网络共治。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发展,正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论生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反映,既折射政治社会生态,也塑造政治社会生态。当前,中国网民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和网络渠道讨论公共事务、开展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标志,其自身特点和相关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聚焦与研究,而关于互联网在阶层分化与群体交往中所起到的社会安全阀功能却并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互联网作为当下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利益与民意表达空间,如何合理有序的促使网民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平台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在网络中的话语与行动既是对现实世界中核心事件的群体表达,也是个体身心遭遇与生活情绪的反映,是现实社会身份的象征与异化。因此,关注与促进网络平台的社会安全阀功能、正确的引导与吸收网络民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网络平台,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形势,习近平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并从创新网络核心技术、建设健康网络文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网络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如何建设网络强国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习近平的网络强国思想,对于全面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政治参与的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平等性、直接性、离散性和低成本等特点,为人民政协顺应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势提供了可能。人民政协应加强信息化建设进程,设置并引领社会议题、促进网络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对接、发挥政协委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网络形式下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