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宪 《传承》2012,(3):80-80
联系中国现状来思考,要解决“短工化”或“工漂族”现象,第一重要的对策是有关农民工“变身”市民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第二才是与就业有关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中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随后,国务院又出台了《有关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一切行为表明我党充分认识到对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解决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民工进村”是农民工反梯度转移。研究和解决农民工反梯度转移过程中的权益保护的问题,将是目前摆在兵团政界和理论界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兵团各团场应抓住反梯度转移的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权益方面对其充分考虑,施行柔情管理,在领导重视、建立兵团农民工引进与配置中心、改革和完善兵团“农民工进村”的相关制度及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工会制度等方面做出重大改善,真诚地保护来兵团工作的农民工权益。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要通过完善社保制度来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低保’政策等要向弱势群体倾斜”,这一目标的提出把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金伯中 《公安研究》2013,(11):58-63
“枫桥经验”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好经验,是事关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经验。弘扬“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要努力让人民至上、敬畏民意成为人民警察最基本的职业信仰、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从信仰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转化为公安工作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从工作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打造警务共同体,从社会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寻求新的动力机制,从动力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做到执法为民,既保安全又保人权,从法律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胡莹 《人民论坛》2013,(10):155-157
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以及自身弱势地位影响,制度内维权不畅、制度外维权受阻,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公共协商”这一制度设计有助于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促进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有助于促进公民政治,全民参与;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枫桥经验”是一个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好经验;是一个事关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经验。弘扬“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要努力让人民至上、敬畏民意成为人民警察最基本的职业信仰、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从信仰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转化为公安工作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从工作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打造警务共同体,从社会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寻求新的动力机制,从动力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做到执法为民,既保安全又保人权,从法律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直于“中国特色”的一个特殊群体。然而长期以来。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在权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空间。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农民工代表进入权力机关的步伐都在加速。可以预见。农民工的“政治性崛起”,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社会转型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住房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有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居住公平和社会公正,以及和谐城市的构建和社会稳定。当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亟待完善:公租房政策应体现平等、公租房的定位要明确、住房保障政策法制化、加大公租房的供应量、公租房选址合理化、公租房政策应向新生代农民工适度倾斜等。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境遇中的价值诉求与现实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社会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个人随意选择接受某个规范或价值,随意放弃他不同意的东西,这对于社会的存在是颠覆性的,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转型问题时用心考量该问题尤为重要。应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人员流动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觉追求。其次要帮助营造使新生代农民工消解负面价值诉求的环境,切实解决他们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具体包括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党团员发展工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亦萌  傅麟 《公安研究》2009,(9):95-95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要解决农民工社会参与的话语权问题,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其一,加速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表达的合理程序与渠道问题;舆论应该为农民工的权益表达创造良好氛围问题。这是农民工获得基本话语权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他们在总体上仍处于“不体面”或“欠体面”的劳动状态中。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体现了让每个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价值目标,它既是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人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正对待劳动者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性条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使得“实现体面劳动”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启示及上海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国外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国内的经验主要有苏南“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发展模式;以工哺农、城乡结合的大城市城乡统筹模式;中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点的嘉兴模式;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的重庆城乡统筹模式等几种。上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重点仍然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建设和加大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力争在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4.
观点     
要真正实现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并非称谓改变就能完成。——《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政策导向和制度构建,无疑是解决农民工问题划差别化保重点。民政部: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1月4日,民政部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5.
2010年8月4日《文汇报》刊登陈力丹的文章,要解决“网络推手”或“网络打手”制造舆论混乱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信息公开”。“推手”明知有假而参与做假,得承担责任;假冒网上舆论来推销商品或诋毁竞争对手,妨碍他人的准确判断,如同现实社会中的欺诈者、诽谤者一样,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与此紧密相连的还有另一个重大问题,即“农民工”问题,也同样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这个群体长期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的边缘。直到最近几年,“农民工”问题才因为“讨薪”、“子女入学”等原因为政府和社会重视。“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民增收,也与城市建设发展联系紧密,更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休戚相关。那么,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民工队伍将进一步壮大。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还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等问题。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构成了我国国情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要引起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要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农民工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作用,切实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加快相关立法工作,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健全农民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民工的职业化、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新语录     
《中国人大》2010,(2):5-5
促进消费由低位提升到高位,最主要是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解决“无钱可花”的问题;要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有钱不肯花”的问题;要调整居民消费结构,解决“有钱无处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社会政策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从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服务等两个问题出发,建立了农民工社会政策“两维四分”的结构框架与“三位一体”的建构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价值理念、制度安排、社会认同“三位一体”为路径,运用文本解读的方式,通过对生存型问题、生存型福利、发展型问题、发展型福利等“两维四分”的政策实例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于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来说。机制转变过程不仅要解决“生产的市场化”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服务设施的“社会化”或’‘市场化”问题。从理论上讲,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凡是与追求经济效益相抵触的都在改革的行列,但实际上这么做的时候,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些困难可以分为王大类:第一类困难是制度大环境以及企业所处的地理或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的。从制度方面看.由于目前开始进行企业办社会的实质性剥离改好大多是在试点企业内进行的,在国家与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尚未找到明确的处理方案,社会保障制度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