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际体系进入转型期,世界多极化格局深度发展,通过与发展中地区的整体性外交升级,南南合作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使命。在继中国—东盟对话、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机制之后,中国—拉共体论坛于2015年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对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的全覆盖。中拉论坛的建立是新世纪以经贸联系为核心的中拉关系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中国南南合作战略深度发展需要拉美国家的全面参与;另一方面,拉美国家努力寻求自身发展道路也为中拉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契机。需要指出的是,中拉论坛也面临双边关系基础相对薄弱、贸易结构相对单一、欧美长期主导等一系列挑战。如何构建符合双方利益的长效合作机制,如何在双边合作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升级并多元化贸易结构,如何推动中拉多层次交流与合作以增加双方战略互信,如何通过中拉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南南合作水平等,都是中拉论坛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最为年轻的大陆,非洲国家的青年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青年是非洲的未来,也是中非合作的未来,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非洲青年发展与中非青年合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蕴藏无限机遇.展望后疫情时代的中非青年合作,双方应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非盟《2063年议程》、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的指引下,以培养培训为基础助推非洲青年职业能力建设,以复工复产为动力促进中非新业态合作,以创新创业为引擎提升非洲自主发展能力,以文明文化为纽带传承中非友谊,推动中非青年共同发展,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2012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启动,标志着以中东欧16国为一方、以中国为另一方的"16+1"整体合作框架正式开启。双方基于共同利益进行总体规划,分领域、重点区域打造"16+1"利益共同体,以期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与斯洛伐克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在中东欧地区和欧盟内具有重大战略地位,对发展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中欧关系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关系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政治、经贸与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升温,双边关系持续发展与巩固,但战略互信和深层合作仍需加强。未来进一步提升双边合作关系是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共同需要,也是深化"16+1"机制并与欧盟发展对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中非卫生合作是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之一,后埃博拉时期中非卫生合作逐渐从传统友谊型援助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方向转变,呈现出从双边援助到多边合作、由临床医疗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由全科医疗到专科特色医疗、从国家层面上助推中国药品走进非洲、注重中国经验在非洲的运用等趋势与特点。与此同时,中非卫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卫生战略与决策有待进一步规划与统筹,援助项目有待深耕细作,医药产品走进非洲的瓶颈问题有待突破,体系建设的相关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有待开发。为此,中国应调整工作思路,着眼长远,将中非卫生合作纳入中国的全球卫生外交与卫生安全战略整体布局中,以中非卫生合作为契机和支点,将中国在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全球卫生战略的实施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化,中非民间交往在双方"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中国政府和社会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中非民间交往取得显著进展。当前中非民间交往的制约性因素包括:中国对非关系"行为体"不断增多,"角色"日益多元,中国公民社会仍在成长之中;非洲公民社会对华认知存在偏差,且易为国内政治和西方势力所左右;西方势力对中非民间交往的消极影响。为进一步推进中非民间交往,应准确把握非洲民众对华认知,改善中非关系在"传播"领域中的不对称性;避免中非经贸问题"政治化",增强在非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和环境生态意识;加强中非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对话以及"民生导向"合作;中非民间交往应在南南伙伴合作关系框架下展开并对"第三方"保持开放。  相似文献   

6.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启动后,中非关系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非洲日趋紧密地融入中国外交战略和发展战略之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中国的对非关系已经步入转型升级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有新思维、新作为和新气象,当务之急是在中国国家战略或国际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加快运筹、制订中国对非战略。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合作平台。它使21世纪初开始的中国与非洲国家全方位的合作扩展到亚非拉地区。中非合作发展的经验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中国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起到了先导作用。中非合作发展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作用,公共产品供给的大国责任,与合作对象的发展战略对接与互利共赢发展,以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合作实践的示范作用。中非合作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不仅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发挥了先导作用,而且为中非合作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对接提供了先期经验。  相似文献   

8.
2005年1月3日是中哈建交13周年纪念日。13年里,两国的双边合作关系得到不断完善和 巩固,其中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两国的合作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 1993年10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首次正式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签 署的"哈中友好共同宣言"为两国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历史性文 件宣布"两国将在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前提下,在相互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互利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7月23—24日,为配合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举办,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促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举办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来自中国和非洲30个国家的200余名嘉宾和代表围绕"凝聚民间力量,促进中非友好互信"的主题,深入交流思想,共商合作大计。论坛展示了中非民间务实合作成果,并发布《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2018—2020)》。本届论坛规格高、  相似文献   

10.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安全合作:进程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壮志 《当代世界》2008,(11):19-21
自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成员国的多边合作不断深入,机制化建设稳步推进,逐渐成为一个务实、开放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作为成员国多边合作的重要内容,上海合作组织在反恐领域的合作同样成果显著。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的层次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对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非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合作的不断加深,关于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开始在国际社会盛行起来。事实上,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中非关系超越了传统的西方与非洲的殖民主义或新殖民主义模式,走出了一条新型国际关系的道路。为了更好推进中非关系的发展,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非以经济合作为主的全面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20年适逢中意建交50周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着国际局势。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加强中欧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战略伙伴关系理论框架探讨伙伴关系的深化,就是以巩固伙伴关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战略性为目标,以发掘和拓展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高合作水平为手段,探讨持续增进共同利益和促进互利共赢。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不断深化,同时也面临挑战。中意双方应在政治上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提高双边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在经济上拓展合作领域,加强竞争管控,实现互利共赢;在人文领域促进相互了解与信任,消除误解与偏见;在地区层面注重协调中国、欧盟和意大利三边关系,防止中欧关系波动影响中意双边合作;在全球层面,进一步加强金融体系等改革、环境与经济治理以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协调,深化全球战略关联。  相似文献   

13.
中俄两国已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双边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形成地区命运共同体,对发展两国经济关系、巩固两国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对接的实现需要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以提供物质保证,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是重要的经济基础。中国应利用已有的多边合作机制和人文交流机制,减少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夯实民意基础。中国稳健的经济活力是实现二者对接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张永宏  王涛  李洪香 《国际展望》2012,(5):52-71,144
中非科技合作是提升南南合作竞争力、建构新型南北关系的一个支点,是新时期深化中非关系的一方舞台,是助推中非双方共同发展的一股动力,战略意义突出。中非科技合作在政策导向上以增强非洲国家能力建设为要务,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政府引导为保障,相应的机制架构包括多边机制、双边机制和专门机制等多个层次,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在配套体系建设、打造"企业+技术"的走出去模式、民间力量动员等方面加以重视,以期为微观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促进。  相似文献   

15.
中非合作论坛胜利召开以来,中国与非洲经济合作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中非经贸合作的途径和方式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双边贸易、投资法律环境也日臻完善。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同非洲59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经贸关系,与其中4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20个国  相似文献   

16.
杨宝荣 《当代世界》2016,(11):58-61
正肯尼亚日非峰会是近年来日本调整对非关系的集中体现。日本对非关系调整的核心是赶超近年来同中非关系竞争的落后局面,并最终赢得非洲国家在国际上对日本利益的支持。然而,由于日本队非政策调整存在被动性、功利性和局限性等特点,从而制约了日非关系深化。2016年8月27—28日在肯尼亚召开的第六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TICAD-VI,简称肯尼亚峰会)是日本继中国与非洲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后日本对非关系调整的重要举措。日本对非合作的赶超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发展轨迹不仅最能体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印记,而且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更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佳舞台。过去五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反映在对非外交上,就是用"真、实、亲、诚"理念及正确义利观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用"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推进合作共赢的中非南南合作伙伴关系。展望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非外交,需要以更开阔的胸襟和更从容的气度,直面中非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从政治发展与经济合作两个方面谋篇布局。在政治发展上,凝聚政治共识,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在经济上,则需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另外,在工业化合作过程中应关注对非洲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以及创造就业机会;在中非金融合作过程中注重加强对非洲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加大对中东欧地区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大国博弈加剧。欧盟在中东欧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德国是中东欧国家最重要的经贸和政治伙伴,俄罗斯凭借能源优势和文化软实力"重返"中东欧地区,美国通过提供军事安全和能源供应深度介入中东欧地区,欧德俄美基于各自比较优势占据了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有利位置。了解上述国家或国际组织在中东欧地区的利益关切及其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特点,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使中非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无偿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技术示范与投资开发并存、双边援助与多边援助互相补充等新特点。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形式多样的中非农业合作,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非洲国家普遍的欢迎,同时,也符合中国的利益,政治上进一步密切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经济上做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正确认识中非农业合作的现状与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回应西方媒体炒作的所谓"中国海外屯田"说。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世界是中国对发展中地区开展交往的重要对象,多边机制是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70余年来,中阿关系从政治伙伴到战略伙伴,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协作,形成了综合型机制、专题型机制和复合型机制。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机制的创立,对于加强新时代中阿合作机制化建设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中阿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既顺势又谋势,不断巩固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携手打造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中阿双方可在地区安全、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全球治理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