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018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进入精准对接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非合作不断走向全方位、宽领域和纵深化的新局面,合作内容从过去的聚焦"五通"拓展到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及健康卫生、和平安全等更多惠民新领域。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助力非洲的减贫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为提升新时代南南合作水平及推动国际对非合作发挥了有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美国主导的TPP以及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于亚欧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贸融合并未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形成符合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比较优势的经贸规则,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入,从而为区域经贸融合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应充分发挥经贸先导作用,承担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优化中的责任,在了解和尊重沿线国家经贸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打造紧密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共建经贸园区、加快推进双边和多边自贸协定谈判以及主动对接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性倡议等路径,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经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启动,为中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推动建立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提供了重要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议程理念相通、目标一致,相互对接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增信释疑,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吸引力,提升中国参与南南合作的水平,帮助中国在新的国际发展治理体系乃至整个全球治理架构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两者的对接也有利于形成对中国企业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外部约束,促使中国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对接2030年议程面临着落实时间差、理念与议题契合、非国家行为体作用、与西方大国协调合作、地缘政治风险等一系列挑战,中国需在战略理念、合作政策、落实平台、具体目标等层次明确对接方向,认真设计对接方案,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监测指标设计和后续评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有目共睹的建设成就,国际社会对这一倡议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各类合作机制陆续搭建并日益完善,中国与合作伙伴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并广泛受益。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将愈加明显,合作对接将更为深入,新时代的丝路故事将日益丰富,"一带一路"将为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提供重要动力和定力。  相似文献   

5.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其框架内各类机制和平台不断涌现,为"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机制平台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可为"一带一路"合作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启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体系建设,需要突出相关机制和平台的先导性、专业性、务实性和道义性,着重做好"对接"这篇大文章,把先进理念、先进制度寓于动态对接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一直努力实现自身发展战略与亚洲区域合作及他国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但在"一带一路"辐射区域中,印度是唯一对中方邀请"态度保留"、"犹豫不决"的大国。与此同时,印度也在酝酿和发展以自身为核心的"季风计划",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因此,"季风计划"往往被解读为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制措施。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与"季风计划"在结构和本质上并不具有天然的对抗性,相反能实现相互对接甚至融合。通过概念对接、功能对接和文化对接,中印之间能够规避冲突、凝聚共识、开拓合作。中印战略对接是以非零和的方式建构非对抗性的新型战略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也将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程度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后,中国高层领导人发表了大量讲话予以阐释和解读,引发了国际政界、新闻界、学界的广泛关注。高层言论话语分析显示,合作是中国官方语境下"一带一路"倡议最主要的内容。然而,以"合作"为核心概念的官方话语体系并未有效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具言之,国际社会担心倡议具有地缘政治方面的意图,甚至导致霸权转移。针对外界的质疑,中国学界应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学理研究,从规范和实证两个维度论证倡议对于优化全球治理模式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发声力度,为做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工作作出应有的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8.
对外援助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间进行政治、经济合作,实现政策、民心互通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对外援助需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发挥先锋、先导作用,从战略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在资金上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并通过构建援外制度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目前,中国存在援外制度不健全、援外基本法缺位、援外管理体系不协调等制度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如何落实援外战略、调整援外资金结构和数量、提高对外援助实效等都对中国的对外援助制度提出新的挑战。当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完善对外援助制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中国可尽快出台《对外援助法》,理顺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加强对外援助绩效评估,通过制度完善提升援助实效,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2021年非洲大陆自贸区逆势启航,这是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反映出非洲国家寻求自主发展的强烈意愿.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将给未来非洲可持续发展带来良好预期,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与践行多边主义.非洲大陆自贸区运行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的对接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汇的平台,既有利于中非在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形成建设合力,也为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需与时俱进地调整对非经贸合作的思路、重点和模式,使中非经贸合作在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9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意大利,期间两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意大利是西方七国集团成员,也是欧盟创始成员国,中意两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既有成就的充分肯定,也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继续推进注入新动能。意大利地缘和经济优势使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而过去几年意大利对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认识的不断提升也使得两国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大有可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平台,中意合作将迈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有望对带动中欧整体合作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实践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意义。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快速推进,为中国—东盟合作注入了新活力。东盟各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从最初的观望、谨慎逐渐转变为欢迎和支持,显示出"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的巨大发展潜力。与政府层面相比,东盟智库层面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仍处于逐步深化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在此背景下,应深入分析东盟各国政府和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元认知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合作策略,以更好地在东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的召开为标志,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绘制"工笔画"的新阶段。中非合作更显精细化,尤其是在发展战略上逐步实现精准对接。同时,伴随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亮点效应,来自美西方的战略压力增强。受民粹主义、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非洲内部政治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也有所增多,这给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一定困难和风险。中国需探索新路径加以应对,确保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印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相互毗邻的大国,都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印度莫迪政府提出了"季风计划"等战略,但中印彼此的战略对接存在严重问题,影响了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特别是2017年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不仅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而且使双边关系出现倒退,并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南亚地区的推进。未来,中印双方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进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新型全球化方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民心相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与其他旧的全球化方案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不是推动制度变革建设一个好的政府,而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交流和累积共识是"一带一路"的治理之道,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朋友圈"建设的强大动力。在理论上,社会网络运作模式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理论框架,有着强大的理论潜力和治理效能。在实践上,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应按照区域合作架构的紧密程度,建立由联通度、熟识度、参与度、治理度和认同度五个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以此系统测量民心相通建设的总体进展和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1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重要的区域合作框架。它因应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场需求,是推进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助于形成全面均衡发展的中欧合作关系,还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欧区域形成良性互动效应。"16+1合作"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纳入自身发展规划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16+1合作"还需要处理好与其他利益相关国的关系,采取措施走出贸易与投资困境,应对好中东欧地区的动荡局势,确保金融支持工具有效投放至中东欧市场;不能忽视对于合作的负面舆论及不友好态度,以及协调好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战略需求对接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注重不同框架和平台之间的合作、坚持开放办平台的政策、加强对欧盟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认知、发挥好"走出去"企业的作用以及完善双方合作的金融支持工具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正>记者:自2014年摩洛哥启动"2020工业加速发展计划"以来,摩工业化加速发展。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与"2020工业加速发展计划"的对接和中摩两国合作?比亚迪拉:2015年,受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委任,时任首相班基兰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表示,"非中合作是一种战略性合作,摩洛哥将竭尽所能实现这种合作"。摩中合作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有许多中国企业在摩洛哥投资。摩洛哥首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积极推动与相关国家在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大项目合作。在具体合作中,中国需思考如何将中国标准、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文化融入到合作进程中,以为世界提供更多带有中国烙印的公共产品。人们在谈论"一带一路"时,往往强调的是以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为主的重大项目合作。但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要推动"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实践,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在全球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强劲势头。新时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不可少。中国要着力缩小当前"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中对内与对外、官方与学者、国内与国外的鸿沟,强化话语生产、翻译、传播之间的有效对接,确保"一带一路"话语内容的平衡和立体,鼓励更多的中国学者高质量走出去,加强对受众的细化了解和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凝聚起更多的共识和信心。  相似文献   

19.
涂志明 《当代世界》2016,(12):56-59
冷战结束后,为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中俄印三边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和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正在对欧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俄印两国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经济体,中俄印三方可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契机,加强彼此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加强战略引导和合作,着力推动全球和区域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印经济互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的疑惧抵制姿态成为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现实挑战。中方需要开放各种渠道,耐心等待印方对这种机遇的再认识、再参与;中印增进共识的沟通渠道是多样的、畅通的,中印首脑定期互访、多边会晤是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中印首脑多边会晤四大常设平台可以发挥多边沟通作用、促进互利发展;在发展战略的契合与对接、金融机构建设与货币互认兑换、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方案研讨与高铁项目合作等方面,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已经取得不少共识与成果,中印经济互利发展不是从零起步,而是扩大战果。遭遇暂时困难的中印关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存的东方理念引领下,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相互理解、尊重与信任,实现经济互利发展,进而促进亚欧大陆大联通、推动亚洲世纪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