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北京”建设的核心是“人”和“文”,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从“人”的角度,“人文北京”就是要建设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从“文”的角度.“人文北京”就是要建成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有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法治”建设,是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涵要求。一方面,法治是实现真正的“人文北京”的内涵之一;另一方面,健全法制又是“人文北京”建设的根本保障。完善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协调高效的文化执法机制、廉洁公正的司法运行机制、便捷的法律中介服务机制是文化法制建设的要求。在“人文北京”法制环境建设路径方面,建议构建“人文北京”的法制建设规划;健全“人文北京”的地方文化法规体系;创造“人文北京”的良好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2.
《中国律师》2023,(12):10-13
<正>203人(次)北京律师参与“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9家北京律所在西藏“无律师县”开设分所,292名西部律师通过“西部律师研修计划”来京学习,58家北京律师事务所结对帮扶四川、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律所……多年来,北京律师行业在西部地区公益法律服务、律师队伍培养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近两年,在推动无律师县设立分所、东中西部对口帮扶等工作中,北京律师行业走在前、做表率,积极动员部署,以“首善标准”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与王向阳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第二学位的200多人,20多人做了律师,其中80%选择了“北漂”,只有一个去了南方。“原因很简单,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 王向阳说。他没选择老家,就是因为那里经济繁荣程度不够,司法环境也和北京不一样。“更多的人选择了‘北漂’,而不是‘南漂’,就是因为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到北京找执法环境来了。”涂志说。“我们所15个‘北漂’,都是冲着北京正规的执法环境来的。”他说。以前在“地方上”,他把正规的工作时间都给了法官、检察官、企业领导人等,“在北京没有人…  相似文献   

4.
WTO既是贸易组织,也是贸易规则的集合。中国加入WTO表明我们进入了规则经济时代。而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随着规则经济的到来,必须尽快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努力培养与规则经济相适应的“生人文化”。“生人文化”就是按照法律规则办事。法律是因为生人之间做交易才形成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讲,“熟人社会”协调半径只有30公里,而“生人社会”用法律能协调所有的人。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相互融合,更需要我们倡导在国民待遇原则下的“非歧视”的“生人文化”。只有在“生人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心态放进法律规则和约束里  相似文献   

5.
《周易》“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儒家群经之首,亦是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它在诉讼观上集中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传统法律文化的“无讼”价值观和“息讼”之术,使百姓产生“贱讼”、“耻讼”和“厌讼”的心理,不敢主张权利,是造成我国传统法律“义务本位”的重要因素;“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中诉讼法制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无讼”思想是我国古代“律学”发达而“法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法律语言和法律表达不仅是专业学习与学术交流的工具,也是法律历史文化及其观念认知的展 现与反映。“公民”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表达,不仅与“自然人”在内涵上存在差异,而且与传统民法所崇扬的 理性、自由、人文主义精神也大异其旨。回溯“公民”表达之起源可以发现,从苏联民法到俄罗斯民法,民事主 体的立法表达经历了由“公民”向“自然人”的转变。而我国民事立法仍然充斥着“公民”之表达,这不得不 使我们思考是否应当在“公民”与“自然人”之间做出选择与取舍,以契合民法观念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制”可用于法律制度的简称,可以指相对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法律的制度”。但这种表述是一般语义上的使用,不应成为“法制”在法律科学上的定义。“法制”是基于法律制度而形成的社会法律秩序的总和,是法律秩序结构中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辅相成或相反相离的矛盾关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的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法现象,而“法制”是凡有法律制度的社会都存在,不以法律性质的良恶好坏而影响其存在。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和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有许多思想家探讨“法治”问题。但是现在有人主张,“法治”只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及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才开始确立。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主要在于: 其一、“法制”所关注的焦点是体现立法效应及目的的法律秩序的制约系统。而“法治”强调  相似文献   

8.
对一些人来说,通过电脑网络的交流还很神秘;而另一些人则在网络空间里如鱼得水。在中国互联网短暂的历史上,对于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来说,以“法律思想网”、“法学时评网”为首的诸多网站以及“关天茶舍”、“世纪沙龙”等BBS所构筑起来的公共课堂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这些网站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气质和行动作为。本期关注的正是这样一批在网络空间里成长的法律人,他们有的通过网络从一个普通的检察官转型为大学教师、杂志主笔,如“天涯法网”站长、法律博客网主要创建人之一王琳;有的借助网络在职业领域之外为诸多公益诉讼鼓与呼,如律师张星水;有的通过网络写作而成为著名的“意见领袖”,如王怡;更多的则像“门与门”网站站长谌洪果一样,闹中取静,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走向和到达所能到达之所”(荷尔德林语)。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象在第一章中讨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法律与发展研究”(SLADE)是一种用定量的资料和方法所进行的知识探讨,旨在建立和检验理论。我们感兴趣的领域首先是法律与发展,故早在这种探讨的设计时就有必要合理地选定两个关键性概念的准确含义;这两个概念是“发展”(我们限定它意指“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化”)和“法律”(指“法律制度”)。这样一来,对被我们称作“法律文化”的第三个变项的需要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10.
哲学视野中的法律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体系,建构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任务已经提上了现代化的日程。那么,我们将从什么层次和高度上理解法律文化建构,将从何种方位和角度进行建构呢?本文略作探讨,以求学界仁人指正。 在经济领域中,一切活动都需要制定一些规则,这种“规则”,在制度经济学中谓之制度,从法学意义上说,它就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法”或“规范”。没有规则,经济活动根本无法进行;规则不完善,经济活动会出现乱而无序的现象,而规则没有效率,则会丧失其生命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管理结构——谈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律师事务所模式的现状从我国这些年来律师执业机构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法律顾问处到律师事务所,从单一的“国办所”到“国资所”、“合作所”、“合伙所”,以及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试点的“个人所”四种组织形式的律师事务所并存,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相适应的。根据资料显示表明,全国超过90%的律师事务所是合伙制律师事务所,而北京等大城市的律师更是看好了合伙制,97%以上的律师事务所采用合伙制。由于我国律师业的发展自1978年恢复至今才20多年,律师事务所(以下称事务所,如未…  相似文献   

12.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对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格的发展研究》一书中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意识、道德、法律、习惯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及习惯.”这一概念清晰地阐明了人与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共生共存、相互依托的紧密关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原因的探究有着深刻的启迪。在谈及犯罪的文化诱因之前,我们想有必要认识一下人与文化的关系。本文所谈的文化,主要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人何以为人,古来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有人认为人是文化的生物,有…  相似文献   

13.
浅议有关域名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前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涉及因特网上域名的法律问题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尤其是一段时间以前的我国数百家知名企业的域名被抢注事件,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域名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域名成了新闻媒体与百姓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当然不赞成将此事“炒”得过热,但针对这一因新技术的发展而给法律领域带来的新课题,我想我们还应在“战术”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仔细研究以免今后在此类问题上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14.
法伦理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启江 《时代法学》2010,8(6):37-41
法律要具有活力或者被信仰,则必须函摄社会和历史的“魂”。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无疑是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应有的“魂”之一,而法律的“魂”则不可能被植入,只可能自然生成。因此,在社会与历史的传统、转型、现代的转换之中,如何将文化的基因纳入其中,便是法伦理学的担当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律师》2002,(12):8-8
金秋十月,我们相聚黄浦江边叙旧话新;收获季节,我们走进国际会议中心设坛开讲。去年,我们在昆明共商“WTO背景下律师业管理与发展”;今秋,我们在上海探讨“专业定位与专业品牌”。为推进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环境和维护社会正义,为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今天,志在励精图治而又满怀忧患意识的我们,齐聚在“第二届中国律师论坛”的旗帜下,共同签署《上海宣言》。本届论坛旨在以WTO为背景,交流和研讨在诚信原则指导下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与专业品牌的崭新理念与成功模式,这对于促进我国律师事务所管理…  相似文献   

16.
从中世纪用益设计(USE)而发展而成的信托制度,一直被认为是英国衡平法对于法理最重要的贡献,英国伟大法学家梅特兰(Mainland)形象的描述了信托制度的历史意义:“如果问我们:英国人在法律领域最伟大和最杰出的成就是什么?那就是数世纪发展起来的信托观念!我认为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法学杂志》2012,33(4)
法律文化的概念外延包括了规范制度形态、意识观念形态、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体系问题主要属于规范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而法系的问题主要属于意识观念形态和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在“两岸三地”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与法系,这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一国两制”的视野下,继续探讨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对中西方法律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精神——对法治的崇尚和对统治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地选择,融化成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法律文化体系,将法治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建成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历史上各路先贤们关于“理想国”“乌托邦”的设想,都是不谙人性的幻想,那么胡锦涛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光明彼岸。在我国古代,曾经一度出现所谓“太平盛世”的和谐社会,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是未来的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皇权至上和专制制度之下。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形态都是以“人治”为主,我们的法律传统也只是“人治”文化的一部分,人治下的律治本质上就是治人。而律师的使命则与此大相径庭,是弘扬法治人权,保卫个体权利,制衡公共权力。律师在古代的盛世之下无法萌芽,而在构建的和谐社…  相似文献   

19.
无讼:“法”的失落——兼与西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儿时的记忆里,长辈们关于“打官司”不光彩的教导可说是最清晰影像中的一幕;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民众对于法律的漠视和冷落又几乎是最寻常见闻的一例:但与此同时。各种媒介却在不断地传递着西方人好打官司的信息。的确,就各自法律传统而言,中国人的“厌讼”与西方人的“好讼”大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此外,如果说西方社会对于“法”  相似文献   

20.
移民广告满天飞 一段时期以来,留学一直是不少学子渴望到国外镀金的一种方式,考托福、考GRE的大有人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然而,留学毕竟只是到国外学习,学了几年时间,多半还要回来,这对一些人来说并不“过瘾”。虽有老话说“金窝银窝不如狗窝”,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这句话早被一些人所抛弃,甚至将这句话的意思颠倒了过来。他们琢磨的是如何换一个“窝”。毕竟,将要得到的“窝”肯定不会是“狗窝”而一定是“金窝银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