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开我国国情,去谴责为学费自杀的家长,是不人道的。针对家长没有钱供孩子上大学而自杀的事件,王彬彬先生指出因无钱供孩子上大学而自杀的家长不仅仅应该被同情,还多少应该受到谴责。(8月3日《南方周末》)其主要理由是根据他在东京任教时了解的情况。他说,日本也有一些上不起大学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家长并不会自杀,不会心理失衡,“上不起大学就去谋一份工作,照样可以享受人生,照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按照这种逻辑,中国家长真是不可理喻,是因为心理失衡才自杀的,但是中国家长真的不明白上不超大学去找一份工  相似文献   

2.
对很多人来说,2008年的冬天要比往年更冷一些——至少是在心理上。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正在影响着中国经济,出口创汇型的企业遭遇寒流,南方的很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与此同时,数百万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扩招”曾经让这批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感到轻松——上大学终于不再那么难了。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免除人生中的些许艰难,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人生的艰难从来都是无法躲避的,当初轻松上大学的孩子们现在不得不在瑟瑟的寒风中祈祷前程,寻找就业岗位;还有更多的人,他们虽然有工作岗位,但是在经济寒流袭来之际仍不免惶恐,不知道明天究竟会怎样。  相似文献   

3.
网吧遗梦     
一位本科大学生,曾因为品学兼优被选为班长。后因迷恋上网而不能自拔,一年竟有4科基础课不及格,按规定应该降级。可他却花钱在劳务市场雇个“爸爸”来学校签字,办理了退学手续。随后的两年间,他在大学外租房,拿着父母供他上大学的钱,在网吧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4.
花了几十万元,委托中国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简称"四达公司")把孩子送到德国留学.谁知孩子在德国经过一年语言学习后却不准上公立大学,只能上一所私立的不被承认学历的野鸡学校,而这个学校在孩子交完学费后也宣布破产.孩子们无学可上,家长们的辛苦钱血本无归……  相似文献   

5.
朋友,你是否相信读书可以丰富人生,改变人生呢?记得金庸说,他儿子当时在美国留学,在一次电话中与女友争吵起来,一时冲动就选择了自杀。后来金庸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如果请您给今天的年轻人一句期待,您说什么?”金庸说:“希望年轻人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只要会读书,人生中遇上点挫折、不如意,都不会放在眼里了。”如果当年他儿子多读书的话,他就不会选择自杀了。在金庸的眼里,读书可以救儿子的命。  相似文献   

6.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的观点,在网上引来一片哗然。笔者以为,尽管"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之说,语出惊人,招致网友拍砖当在情理之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是应当感谢王平委员的快语直言,因为她的"悲剧论"毕竟击中了某些现实软肋。  相似文献   

7.
花了几十万元,委托中国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简称“四达公司“)把孩子送到德国留学.谁知孩子在德国经过一年语言学习后却不准上公立大学,只能上一所私立的不被承认学历的野鸡学校,而这个学校在孩子交完学费后也宣布破产.孩子们无学可上,家长们的辛苦钱血本无归…………  相似文献   

8.
花了几十万元,委托中国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简称“四达公司”)把孩子送到德国留学。谁知孩子在德国经过一年语言学习后却不准上公立大学,只能上一所私立的不被承认学历的野鸡学校,而这个学校在孩子交完学费后也宣布破产。孩子们无学可上,家长们的辛苦钱血本无归……  相似文献   

9.
他出生于皖北一个贫穷的小村庄,6岁之前没有穿过袜子,因为没有钱请裁缝;上中学之前没有穿过缝纫机做的衣服,衣服都靠辛劳的母亲将粗布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他卑微如村庄随处可见的牛粪一样,活得无声无息。但是小小的他坚信:出身不可以改变,但人生可以改变。  相似文献   

10.
吴桐 《公民导刊》2013,(10):49-49
<正>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会认同、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交男女朋友,同样也是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们相互有好感说明孩子长大了,家长和老师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如果发现有早恋的苗头,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大发雷霆,极为震怒,要"润物细无声",可以单独聊天私下解决,  相似文献   

11.
家长老师没必要刻意督促孩子读书,你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给他周围放一些书,往往效果会更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养羊的时候,你给羊圈里放一些青草,但是你没必要去教羊怎样吃草、去督促它们吃草,它们自然而然就去吃了。  相似文献   

12.
卢松松 《乡音》2012,(1):50-50
一位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半年了,没有去找事,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最近跟他父母要钱,想去美国游学,朋友来问我该不该让他去。我望着他苍苍的白发说:"你如果真的要为孩子好,让他去,但是不要给他钱。"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我妹婿是美国人,从小就想做水手,向往外  相似文献   

13.
律师信箱     
他们能这样对待孩子吗?编辑同志:今年6月16日,我儿刘飞飞(12岁)放学后和他的一位同学(13岁)去河堤上玩。他手里拿一小棍边走边敲击路边的树木,走至桥头把一棵小树敲断(曾被人折过,大约有一米高)。后林区派出所的四个人强制性地将两个孩子带到派出所铐起来。接着派出所让我们两家家长各带2000元去领人,并声称如果24小时内我们不拿钱赎人,将放走孩子抓走家长。第二天经找人多次交涉,我们交了1000元钱才在晚上7点领回了孩子。事后,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公安机关的职责应该是维护治安、保护人民。可他们的行为简直像是敲诈勒索!请问他们有权这样做吗?他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本有关青少年心理的书都会明确地告诉你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走出家门 ,愿意和朋友呆在一起。按理说 ,那些被孩子缠了十几年的父母可以脱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 ,我们却常常看到 ,父母们并没有因“解放”而欢欣鼓舞 ,相反却为此忧心忡忡。管不着孩子不放心早就听说青春期是一个急风骤雨阶段 ,老张觉得应该多管管18岁的儿子 ,免得孩子学坏。可是 ,他却失望地发现 ,儿子不愿意父母过问自己的事 ,他在家说话越来越少。问问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吧 ,儿子总是那几个字———“挺好。”“还行。”“不错。”老张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5.
当今,孩子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为了孩子,家长几乎想尽了办法,倾尽了心血,正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由于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科学,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所以,孩子的学习情况仍不尽如人意。那么,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6.
疯狂上涨的美国大学学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雨 《小康》2009,(2):77-79
大学的办学经费明显减少,美国家庭更因为景气不佳而削弱了支付学费的能力。几乎冻结的学生贷款也使学生和家长面临短期的资金困境。对于无数工作朝不保夕、储蓄与投资缩水的美国工薪家庭来说,供孩子读大学在未来几年将是更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每年高考都是千万名考生过独木桥,而最终能进入美国“常春藤”名校的中国学生大约有200名,可以说是少数派中的少数派。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根本不会想到“爬藤”。然而,在100多年前的闽南乡间,就有一个乡村父亲,做着把孩子送进世界顶级大学的梦。他就是清末福建漳州平和坂仔的乡村牧师林至诚。他的孩子,是后来成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家林语堂。  相似文献   

18.
家长也累     
正培养一个孩子很不容易,父母为之付出辛劳是完全应该的。但是,有必要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吗?其实,这不能全怪幼儿园、学校,也不能全怪家长,总得想办法找一条出路吧?如今,孩子很累,这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有人甚至狠狠地说":下辈子投胎,一定不要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做孩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说到技能时都说是雕虫小技.由此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一种偏见。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家长、社会不甘心选择职业教育,只会一味地去教育孩子读大学,去读综合大学。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不仅应用于商品上,而且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的生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他的新书里写道,“该是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在这本书的白色封面上,一捆用红色牛皮筋捆起来的美元钞票站立在副标题“市场的伦理底线”旁边,而中央则用大号字写着让这位教授困扰已久的难题——缝%不应该买什么》。有钱就可以不排队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桑德尔开门见山这样写道。这位哲学教授发现,现在想要发掘“钱买不到什么”的答案,越来越难了。过去15年里,他一直在潜心收集资料,跟钱有关的新闻塞满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五花八门地写着,在当今时代,钱可以买到什么。答案丰富得惊人:只要你肯出钱,你可以在南非射杀濒临灭绝的黑犀牛,也可以请别人做代孕妈妈,还可以让孩子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即使不上课也能换取一个“荣誉学位”证书;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的指标,换取污染环境的权利;国家可以掏钱雇佣私有军队,替自己的公民去战场上冲锋陷阵……在香港,多花一倍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地铁“头等座”,那里人少宽敞,“连播放广告的声音都柔和很多”;而在机场排队等待安检,只要掏钱就能直接进入“快速通道”。在美国游乐园门口也赫然贴着告示:“只需149美元,就可以直接插队排前面,马上享受每个项目的乐趣!”这样花钱买来的插队服务打破了排队的规则。以前排队意味着“先到先得”,而如今它信奉的却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为了避免由此引起排队者的不满,很多游乐园还提供贴心的插队服务——他们会让插队者从后门或者旁门进入,如果不得不从队伍中间加塞儿,他们还会指派一位工作人员“保驾护航”,护送你去插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