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没有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无从谈起。本文结合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分析目前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增强群众内生动力三个方面来推动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的进程,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真脱贫、全脱贫,改变贫困窘境。  相似文献   

2.
王曙光  杞迪 《长白学刊》2022,(6):98-108
民族聚居特困区乡村振兴与减贫的有效衔接对于实现扶贫效果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凉山州作为典型的民族聚居特困区,长期存在区域发展障碍、贫困人群文化意识落后和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等严重问题。而其脱贫和乡村振兴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区域发展瓶颈、补齐教育短板实现扶贫扶智、实行易地搬迁走出贫困陷阱、保护和活化文化遗产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四个方面。未来民族特困地区应构建一个“产业—教育—生态—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框架,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宝成 《人民论坛》2023,(17):52-55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是当代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走向共同富裕、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乡村治理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不但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稳定,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障碍。为此,要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中的各项制度、强化乡村干部激励制度、进一步增强廉洁教育培训、加大腐败查处力度,对乡村治理腐败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整治。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发展的核心战略。乡村振兴策略期望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教育是一个核心要素。教育的振兴与发展可以给乡村带来"留下来的希望",也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
李海金 《人民论坛》2023,(17):56-60
乡村振兴有赖于产业发展、物质支持等要素提供充足而持久的动力,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这一本源和主体,依托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达成。当前,乡村人才振兴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最重要的因素。为此,要突破单向思维,从内与外、表与里、虚与实等辩证统一的角度,实现以农民主体性为依托的内生机制和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载体的外源机制的有机融合,并从主体、结构、动力、能力、环境等多维度入手,探寻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实现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张森 《人民论坛》2023,(17):104-109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即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7.
刘国 《就业与保障》2023,(5):160-162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由于乡村治理能力不足,建设能力和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大学生作为时代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思想素质过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于乡村建设,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对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完善、乡村人才资源的挖掘和培育、乡村文化的发展和生态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阳  吴蓉 《学习与实践》2023,(6):101-110
都市腹地乡村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类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乡关系而成为社会转型的首冲之地。受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传统的多重影响,都市腹地乡村一般呈现为城乡边界模糊的混合型空间形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了都市腹地乡村空间形态的转型,并且产生了通过重构乡村空间形态,实现乡村景观化转型、以城乡治理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基于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表明,治理性融合是紧密型城乡关系下城市主导、以治理为抓手的乡村振兴策略,在城市对乡村的支持与控制下实现了都市腹地乡村的景观化转型,并带来了乡村社会关系的重组。  相似文献   

9.
袁明 《理论月刊》2023,(11):128-137
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发展能力建设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制度承载,从“政策引导”到“法律跟进”的顶层设计应当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逻辑,法政策学则为法律跟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方法论。在法政策学视角下,对“目标—工具”的政策模式与“权利—义务”的法学范式进行有机整合,以受教育权保护为立法起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法律机制落实。通过制定篇章结构为总则章、农村学前教育章、农村义务教育章、农村职业教育章与法律责任章的《乡村教育振兴条例》,明确乡村教育振兴的概念意涵、权利义务主体、立法目的、主要制度、模式与程序等基本规范要素,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建构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多元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0.
班涛  张茸 《青年探索》2023,(1):84-92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如何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与质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问题。近些年来,新生代农民家庭普遍走上了教育进城的半城市化道路。本文立足于笔者对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的田野调研,其中主要运用的是对湖北省孝感市X县的经验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发现:首先,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熟人社会竞争与下行式家庭主义构成了教育进城的动力;其次,农民家庭围绕子女教育发展所采取的流动化生活模式、拆分型劳动秩序、无限度代际接力则构成新生代农民家庭教育进城的半城市化实现机制;最后,以教育而非就业和人口为驱动的半城市化产生了母职牺牲、孩子承受过高压力、教育分工秩序张力与养老压力过大的风险,并由此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家庭整体高质量的人口城市化实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未来县域教育治理应从强化乡校模式、贯彻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落实“双减”政策、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为农民家庭教育进城的道路松绑解压,协助新生代农民高水平城市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公共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现实诉求,既符合乡村善治需要,又体现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精神,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中的公共价值实现涉及公共精神、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公共规则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只有从公共价值的本质出发,明晰共建要求,创新共治方式,彰显共享旨归,才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借助青年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进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社会创业具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作用,可以发展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助力剂",实现青年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双赢。文章通过对滴水恩社会创业教育项目和青年任旭平创办四川旭平兔业的案例分析,聚焦乡村青年社会创业的具体实践,分析青年通过社会创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两种路径,为乡村青年开展社会创业提供建议,为我国乡村振兴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提高扶贫质量,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关键在于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激发和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要想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养稳定脱贫能力,教育精准扶贫是根本之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  相似文献   

14.
浦永 《桂海论丛》2020,(1):95-100
边境地区是国家政权的末梢和地缘政治的缓冲区域,其战略地位随着国家崛起进程的加快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边境乡村振兴的特殊理论与实践源于边境地区乡村衰退问题,边境地区特殊的"边情"决定了该地域空间实施乡村振兴独特的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对于守边固防、乡村价值重构、跨境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国家认同强化和国家形象塑造等具有独特价值。边境乡村衰退以及基于其逻辑基点而实施的乡村振兴的实效性与独特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整合边境内外治理资源、强化边境基层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增长动力机制、国民意识教育机制等多重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刘宏宇  袁文艺 《理论月刊》2023,(10):118-130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后脱贫时代,党中央要求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需要以贫困户对于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作为重要参考。一方面,贫困户对脱贫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受到政府支持情况、贫困户期望度以及感知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贫困户的满意与否又影响贫困户的抱怨行为和路径依赖情况。在兴山县A村的后续帮扶工作中,帮扶队伍由帮扶工作队、帮扶单位以及结对帮扶责任人组成,其工作机制包括驻村工作队与各部门的衔接,严格执行入户帮扶以及网格化帮扶管理,后续扶贫工作面临如帮扶资金不稳定、资源配置不平衡、产业扶持难度大等诸多困难,需要推动乡村振兴时期后续帮扶的“三个转向”,做好分类帮扶,重点做好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和健康帮扶的相关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贫困户的“脱真贫、真脱贫”。  相似文献   

16.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有效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无疑成为时代之需,成为打响教育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序曲。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正确认识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在城乡融合背景下考虑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要正确认识乡村社会本身正在转型,在理解乡村社会新特点下谋划乡村振兴的定位。要正确认识乡村发展资源及其转化,合理谋划乡村振兴的实现方案。要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不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示范。  相似文献   

18.
王立平 《重庆行政》2019,20(3):24-2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各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动力。  相似文献   

19.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是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在过去的一年,5年过渡期政策的落实和实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新的一年中,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仍然是脱贫地区的底线任务,要在完善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的基础,实现乡村的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逐步推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20.
王颜齐  孙楠 《电子政务》2023,(8):120-132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使命,数字经济作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驱动引擎。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研究发现:直接效应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地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检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数字经济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机制;数字经济对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为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应加强数字新基建覆盖度、构建数字技术应用体系、创建数字生活应用场景、完善数据流动共享机制、蓄力打造科技创新环境,以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