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法律移植在法治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法律完善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首先对法律移植基本概念、基本形态进行概述,对中国法律移植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归纳,从清末、民国、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主要法律移植的途径和措施进行总结,并从广泛比较,择优移植、立足中国国情,超前移植、以政治为高度,以经济为基础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法律移植的经验,以此为基础,从法律移植的方向、移植过程及法律移植中出现的不适应阶段分析了我国法律移植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最后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对当代法律移植方面的新思路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法律移植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20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过三次历史巨变与三大法律革命。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所发生的一场法制创新运动,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发展道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文章就如何看待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如何理解传统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如何认识法制变革进程中的政府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法理学探讨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这个法律体系由经历4次修改的1982年《宪法》、230多件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规、8600多件地方性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以宪法为统领,通过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成为一个体系,因而被称做法律体系。而且,这个法律体系立足于中国国情与实际,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讲述人民法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成后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法律”语义的演变过程能够标记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从词源上来说,“法律”是中国本土化词语,但是其语义却在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之下,发生了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演变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马礼逊、卫三畏等传教士将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文明引入中国,将古汉语中的“法律”与西方“law”的语义对应起来,打破古汉语“法律”语义的封闭系统;第二次演变是在19世纪末20纪初清末法律移植的过程中。随着大量日本法律工具书被译介到中国,“法律”语义再一次演变并得到当时社会自上而下的认同,影响极其深远,“法律”语义完成了近代化定型。“法律”作为最为核心的法律术语之一,准确细致地描写其语义近代化演变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法制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夏淑云  张巍 《中国公证》2008,(10):31-33
一、法制现代化、司法现代化与陪审制度 法制现代化,按照公丕祥教授的解释,就是法制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变革,是人类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它包含了人类法律思想、行为及其实践各个领域的多方面进程。世界各国的法制现代化,以其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可以分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是指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法律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法制历经千年,渐序完善。从奴隶社会时期到封建社会时期再到近现代时期,法律一直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有效保证之一。历史上的中国法制是现实中国法制的背景;现实中国的法制是对历史上中国法制的改造和发展。了解历史上的中国法制,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中国的法制,而且可以加深对当代法学的理解;将中国法制史中具体的法律事例,应用到对当代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更生动地印证其中的学理;将中国历代刑事、民事等法律同当代相应的法律详加比较,可以认清这些法律发展的脉络和趋势。简言之,即以史为鉴,可为现实的中国法制服务。本文分四个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制史、近代法制史及现当代法制史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制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从法制现代化的两大结构看,它既标志着整个社会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也标志着整个社会法制观念的现代化;从法制的运行机制看,它既指法律创造过程(立法层面)的现代化,也指法律操作过程(执法层面)和法律实现过程的现代化。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与此密切相关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其实质是指人的法制观念的现代化。因此,在法制运行过程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 菲利普·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191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社会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法律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论著是《法律社会学》(载默顿等人编:《社会学》一书,1957年);《社会学和自然法》(载《自然法论坛》1961年第6期);《法德、社会和工业正义》(1969年)。一、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塞尔兹尼克在《法律社会学》一文中首先提出法律社会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他所讲的"法律社会学"包括了"社会学法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实施、实践、发展和逐步完善,我国司法行政机关成功地组织举办了三次国家司法考试,这对于建立一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为主体具有共同的法律知识水准、共同的法律素质、共同的法律信仰的法律职业队伍,对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统一,对于推动我国司法改革,对于建立科学、合理、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司法制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作为三年国家司法考试工作一线的具体组织者、操作者,拟从三年来国家司法考试长春考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就国家司法考试工作中亟需完善的薄弱环节浅谈一下…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诞生之初,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不管是东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的逐步形成,还是西方罗马法的诞生,这一过程标志着道德的法律化。但随着社会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文明的进化,要求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更是强烈。由此可见,从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然趋势。文章力求通过考察法律秩序与道德秩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浅析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过程与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1.
政府法制监督应当被建设性地理解为一种通过系统的合法性反思来发展法律的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法制监督经历了一个回复、发展和繁荣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各种不足。导致这些不足产生的重要思想原因之一就是消极地理解政府法制监督的制度功能。一种积极的、作为法律发展机制的监督概念,有助于对这些不足之处作出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12.
<正> 1979年11月,第十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包括关于苏联检察机关的法律。这些法律加强了维护苏联社会主义法制的路线,促进了所有维护法律机关工作的改善,提高它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原则性,以及它们在解决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中的作用和责任感。正如在1979年11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会议上所指出的,通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并经过了深刻的变革.本文从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其变革过程,并阐述对当今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民社会的变化,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也经历着从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法律文化与随着经济发展漂洋过海而来的西方法律文化,如何在谋求法制现代化的新的突破同时保持发展中国家的稳定,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宏观审视,需要我们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适合于本土的养分,同时从西方法律文化中发现优秀的价值观,将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引入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阿计 《政府法制》2011,(29):24-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国家立法机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这一宣示,标志着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出发的中国法制重建,经过三十年的长跑后,终于迎来了成年礼。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从“人心拜权”到“人心思法”,三十年间的家国巨变、观念荡涤,对于一个曾经数千年囚禁于专制主义传统、不知法律为何物的国度而言,当可用“革命”两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16.
法制视野下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川 《法制与社会》2010,(25):189-189,197
近年来,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法律层面上讲,大学生创业应当具备的一定法制条件。但现实中这些条件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只有清除这些障碍,大学生创业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希望区别两种意义上的法律“西化”概念。一种是从价值主张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西化”概念 ,另一种是从历史描述和批判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西化”概念 ,它所对应的历史是 1 9世纪和 2 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化时代。由此 ,人们可以把法律现代化大致分为法律西方化、法律本土化和本土法律创新三个层面。其中 ,法律西方化是指自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向非西方社会的单方向传播的过程 ,包括法律殖民化或强制性的法律西化两种情况 ,这是与近代西方扩张的历史相联系的 ;法律本土化是指西方法律在非西方社会传播、融合与适应生长的过程 ,它是对法律西方化的一种扬弃即更高层次上的肯定 ;本土法律创新 ,主要是指一种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法律模式的创新 ,它与目前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西方共性 +本国特色”的法律实践应该有所区别 ,本土法律的创新是法律现代化可能达到的层面 ,但不是必然的层面 ,本文讨论了本土法律创新的制度标准、社会标准与时间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新 《中外法学》1991,(6):51-53
<正> 开展对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法制现化代.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就必然涉及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评价以及批判吸收的问题.所以,从1986年以来,法律文化研究在法律史学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初步统计,1986年6月至1989年6月,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法律文化的文章达100多篇.1989年7月至1991年6月,又发表20多篇.内容涉及法律文化的概念、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十年,对于一段历史而言,它或许只是弹指一瞬,烟云一缕:十年,对于一个行业而言,它见证河东河西,沧桑巨变,机遇飞掠,挑战纷呈;十年,对于一家律师事务所而言,它是生命和奋斗的讲述,是值得珍藏的成长记忆:十年,对于安理而言,它记录了安理人对理想之坚持,对事业之执着,对家国之热爱;对自我价值的追觅,对法律真理的追寻,对法律程序正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戴锐 《政法论丛》2004,(5):81-85
192 1年 ,以新经济政策为起点和标志 ,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启动了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的第一次社会主义改革。此间 ,列宁对社会主义改革所需要的法律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其理论观点和实践设想涉及立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多个方面。这些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