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龙 《新视野》2007,1(4):8-10
文章从世界观和文化观两个方面研究作为科学发展观之理论根基的新型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把"现实的人"及其实践置于哲学世界观的核心,突破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旧范式,创建了高于抽象理性的具体理性、实践理性的新型哲学,凸显了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的统一、和谐。新型人本主义认定文化以"现实的人"之个性或人格为内核,这是把思想文化的先导作用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根本保证;还认定形成独立个性或独立人格的现代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也是"自由个性"的起点,因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其酝酿和准备阶段就生成了把社会主义与"个性解放"相结合的传统,当今为实现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应予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规定的一元性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它具有"一以贯之"的一元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形态又是演变的和多样的.构成一个"哲学形态"必具哲学问题、理论硬核、学说重点、文化形式等四个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也必须从这四个要素去考察和把握."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全球问题的解答为切入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核心,突出人学学说的研究,并反映当今时代的文化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则以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为切入点,把毛、邓、江对于实践论的坚持和发展的成果作为核心,将中国的"人"的问题作为重点,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确立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哲学思想.中国马哲界必须在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化学术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进一步建构和完整创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经历了“返本归真—构建体系—问题意识—人本意识”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是在关注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中的创新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创新 ;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创新 ;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中创新 ;在清理与总结既有成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哲学的新生点及哲学的分支学科 ,提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一些新的哲学理念 ,建构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4.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文化哲学已经从哲学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为哲学的显学之一。考察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可以看到,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文化哲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式;(2)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品格;(3)文化哲学研究的具体问题;(4)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这些主要问题也预示着文化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创新,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斗争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5.
胡艺华 《湘潮》2013,(8):16-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七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步入新的机遇期。理论界从多视角、多层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专题研究中附带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题研究中兼顾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当代中国的背景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描述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以毛泽东、李达、艾思奇等人为个案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是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的时代,不同民族国家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性存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民族国家主体与人类主体等不同立场和主张的矛盾与碰撞,交织演化为愈演愈烈的文化认同危机,已然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并破解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公共哲学、价值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开拓性发展,为理解和把握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坐标参照、研究范式和话语基础。从人学维度看,文化认同着重关注主体身份以及主体实践,突出了现实的活动的人的核心地位。从公共哲学维度看,文化认同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公共性问题,即与社会成员生存体验密切相关的公共精神的形成。从价值哲学维度看,文化认同彰显着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倾向,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世纪的中国哲学走向,学界的看法有多种.关于新世纪哲学的形态,主要有一方主导多元并存、融合说、文化哲学、世界哲学等四种观点;关于新世纪哲学的特点,争论主要集中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内容、哲学话语和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内容方面、基本原理的拓展方面、人学方面、中国化方面、经典文本的研究方面。这些方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期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 ,欧洲文化濒临危机。基督教文化提倡理性至上 ,上帝是至高无上的 ,是凌驾一切的力量。在苏格拉底式的文化哲学中 ,人的自然生机被抑制了。人 ,完全成了上帝的奴仆 ,成了理性的存在物 ,成了没有生命力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的机器。于是乎 ,生命变得颓废、衰竭、悲观 ,市侩哲学的蔓延 ,使人的精神变得更为狭隘、萎靡。人 ,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人又怎样表现出其主体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纷争。尼采从希腊悲剧艺术中找到了答案。希腊人对人生的艰难困苦挫折的态度不是悲观…  相似文献   

10.
文章紧扣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价值观的分析层层展开,从价值概念的外延,深入到价值的内在意义,又分析比较儒墨两家价值观的不同,最后概括了中国哲学整体价值观的特点.文章认为,中国哲学肯定人具有独特优异的内在价值,弘扬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以道德自觉为核心的"中国实践理性",这些研究性的判断和结论,是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价值观研究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在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为中国哲学界定了研究视域、创新了研究范式、构建了范畴体系,对于引领中国哲学发展,规范中国哲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大纲》提出的方法论原则并据此还原的中国哲学观,蕴含着张先生自己的哲学情愫及其对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为其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正在形成的“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为一的新唯物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建国后没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哲学综合创新之宏愿,是一代哲人的无奈,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它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主体——人有着完善和提高的作用,通过学习,人能够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正在转变为建设性哲学,它与时俱进,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进一步传播,而且深入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唯物辩证法的风行一时为最.究其缘由,这首先是理论自身整体性和逻辑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出于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具体说来,当时的"唯物辩证法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的经典原著被大量翻译出版,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从前;第二,有关唯物辩证法介绍与研究的著作和教科书也被大批翻译出版;第三,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介绍唯物辩证法的论著也日益增多,其中李达、艾思奇等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和中国化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建宁 《学习论坛》2005,21(12):5-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认真回顾、总结、梳理、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华民族化、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化进程,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读、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扬弃,从而在学科体系、内容结构、概念范畴、思维习惯、语言风格等方面建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亦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时代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3,(11)
当下中国社会在文化自觉层面上存在着一些思维方法上的误区,这主要表现为理性思维的缺失以及形而上学等错误的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这直接导致了文化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思维方法是文化自觉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方法论要求。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中国哲学鲜有创造性发展,重建中国哲学的各种努力收效甚微.这种困难局面之所以出现,除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质、社会原型的衍变等主客观要素影响外,理性方法意识的阙如当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经常被忽略的因素.在把握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理性方法意识的引入及发挥,对于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乃至重建中国哲学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世界观形成于人从"我"的角度看待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构建中国哲学必须从认识自己开始。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即获得了最具根源性的创造能力。认识自己既是人类运用、发挥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也是可能迷失自己、荒废自己宝贵能力的无形陷阱。精神劳动者在追问自我的精神探索中发现了真实的我,也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文化。中国文化的本体是先哲发现的真实的我——君子。中国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的世界观理论。构建中国哲学,需确立可使中国人的世界观理论跻身世界哲学学术平台的哲学观念——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形成于人在自我认知中发现的真理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学习     
学习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与学习密不可分。学习就是人的发展,就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学习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变革和改造。当代中国的哲学工作者也要重视自身学习观念的变革,重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对现实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哲学工作者在学习问题的研究上,要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其它各种学科结成联盟,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其它学科研究学习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另一方面要站在哲学高度深化学习理论,共同为实现学习型民族、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人的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泓 《世纪桥》2010,(21):84-85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灵魂,知识经济的发展实质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的竞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播和研究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觉悟的基础性环节,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才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人是社会的能动要素,人的创造与创新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位推动力。为此,国内学者纷纷探讨如何提高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指出必需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扬弃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传播的方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功能,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探讨了改进哲学教育和研究的理念、思路、导向、内容等方面的对策,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为符合培育创新人才的阵地,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