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婚前同居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宇 《中国律师》2001,(3):63-63
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否认可,也无论社会的接受程度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身边婚前同居、婚外同居的同事、朋友、同学,以及间接认识的那些男男女女,向社会或父母公开的不公开的同居,越来越多。   选择同居生活的人们,或者认可他人同居生活的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共同的认识,就是同居完全是个人的私事,是个人对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人们可以选择同居方式的生活,也可以选择婚姻方式的生活。因为,大多数同居者认为,同居方式的生活还算是“轻松”、“幸福”和“无碍”,在同居后的财产关系、子女问题、爱情和感情等方面问题,能够处理得…  相似文献   

2.
娄际堂 《法制与社会》2010,(13):273-273
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对同居关系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居关系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也都有所不同。同居关系,包括广义的同居关系和狭义的同居关系。广义的同居关系,是一种基于共同生活、居住而形成的关系,从这种含义理解,可以形成同居关系的情形很多,范围也很广。与自己同住的亲属、朋友、同学等,形成的都属于广义上的同居关系。狭义的同居关系,是特定含义的同居,是那种不完全具备合法婚姻的构成要件,但在某些方面与婚姻关系又有些相似的特征。本丈所谈的同居关系也就是这种狭义范畴的同居关系。  相似文献   

3.
问:我妻子因病去世。经人介绍,我与未婚女青年谭某相识并共同生活。同居半年后,我觉得两人性格不合,难以继续在一起,便提出分手,但遭到谭某反对。谭某要我补偿5万元生活才同意分手,可我拿不出这一大笔钱。请问:我可以到法院起诉解除同居关系吗?读者张祖德  相似文献   

4.
《江淮法治》2012,(18):55-55
我和林强是同村村民,一同外出打工。2005年我们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于当年举行婚礼后开始同居生活,未进行结婚登记。2007年,生育一男孩。婚后因琐事争吵不断以至无法再共同生活。现我可以到法院起诉法院离婚、要求法院判决小孩归我抚养并分割两人所有的共列财产吗?  相似文献   

5.
秦芹 《法庭内外》2008,(10):59-59
法官:我是一名女工,于2007年7月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我任仓库保管。我与男友虽同居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办理结婚登记。前些天,公司得知我已经怀孕后,以我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属于非法同居而怀孕,违反了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规、政策,提出与我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我在一星期内办理交接手续。  相似文献   

6.
小问答?     
问:我和男友在两年前开始同居。前一段时间,我发现男友竟然早已经结婚了,我想和他分手。请问,我起诉解除我与男友的同居关系,并要求他赔偿我的青春损失费,法院会支持我吗?答:根据我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受理要求解除同居关系案件的法定条件是同居当事人一方已经有配偶了。因此,本案中,你可以请求法院解除你们的同居关系。但  相似文献   

7.
同居作为婚姻关系之外的一种社会现象.同居关系特别是非婚同居所引发的当事人身份地位、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侵犯人身权等纠纷屡见不鲜,而现行法律却没有对各种形式的同居关系予以规定和厘清,造成实践中出现问题后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去解决,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的不稳定.因而有丛要在理论上对同居制度予以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扬 《法制与社会》2012,(33):56-57
这些年来,我国社会中同居关系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财产分割等许多诉讼纠纷。本文阐述了同居关系概念和性质,区分了非婚同居关系和非法同居关系,介绍了同居关系的立法现状,提出了处理同居关系中财产问题的个人看法,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舒怡 《法庭内外》2014,(10):42-43
“同居”是指两性共同生活的状态。我国上个世纪,有一个名词叫做“非法同居”,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没有成立夫妻关系的两性共同生活是不合法,不受法律保护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同居的现象在我国出现得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男女朋友相处期间,共同生活在一起,过着自由、简单、幸福的同居生活。  相似文献   

10.
论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的财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婚同居是在法律婚姻关系之外的一种同居关系,而且其在全世界具有与日俱增的趋势,这是我们社会现实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非婚同居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还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背离,这已不再是问题的焦点,因为非婚同居群体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已是显而易见。非婚同居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法律对其的规制缺失,导致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产生的众多财产纠纷和社会矛盾,才是法律应当考虑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何群 《河北法学》2011,29(9):145-149
中国婚姻家庭领域中内地人与港、澳、台人之间的同居关系,由此所引起的危害性后果及其他法域政策的改变不容忽视。对中国四法域相关的法律﹑判例比较分析可知,四法域对同居关系的法律态度:差异是主要的,但也存在共性,且三法域的法律、判例与中国大陆相比有其特色。解决中国区际同居关系法律问题的设想:中国区际未婚同居关系法律冲突,可运用"直接适用的法"解决;中国区际婚外同居关系民事责任法律冲突,应当允许受案法官根据个案自由裁量;中国区际婚外同居关系刑事责任法律问题的解决,应对相关的法律或司法解释作修改。  相似文献   

12.
小问答     
问:我丈夫为了达到和“第三者”在一起同居的目的,以离婚相威胁,逼着我签订“三方和平共处协议”,协议约定男方在不破坏婚姻关系的同时可以保持与“第三者”的同居关系。请问,这种协议有效吗?  相似文献   

13.
宋慧清 《法制与社会》2012,(26):273-274
近年来,我国非婚同居这种生活方式逐渐流行起来,非婚同居关系显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法律关系.这种生活方式的普遍出现有其深层原因,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各类群体的特定因素.但非婚同居关系引发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对同居者之间的身份关系,财产关系以及亲子关系进行法律规制,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可增强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蓝艳 《法律与生活》2011,(19):45-45
问:我和丈夫结婚10年,最近,我发现丈夫在外和人同居了,我现在想和他离婚,请问我是否可以向他提出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5.
近来,非婚同居的现象日益普遍。但是,由于社会、法律对非婚同居的监督与保护力度不够,不少非婚同居的双方在解除非婚同居关系时因财产问题而发生纠纷,甚至出现一方或双方因此而自杀的惨状。因此,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认清非婚同居的关系,处理好非婚同居引起的财产纠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婚姻是人类处理两性关系的唯一合法手段。婚姻生活中,无论是性生活还是情感生活,都具有单一的、排他性的特征。婚姻所追求的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私有制后的产物。是两性冲突的必然选择。因此,婚姻排除婚外同居行为。我国婚姻法亦明确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司法解释明确将其界定为“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该条法律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就是:法律不禁止无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纵观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同居问题的不同规定,可以看出立法态度和价值判断已经发生变化,由“非法”转为“中立”,既不鼓励也不禁止,表现为对待同居问题先后出现了3种不同的规定:事实婚姻、非法同居、同居关系3个概念,且司法解释主要是以解决善后问题为重心,不注重同居关系存续期间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无明文规定不违法”,非婚同居在我国目前法律框架下并不构成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重以及贞操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因此我国非婚同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同居双方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等问题日益尖锐。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非婚同居的规定很少,基本上仍属于空白,因此,填补法律空白的这一要求亟待被满足。  相似文献   

18.
财产关系在非婚同居法律调整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外对非婚同居财产所有权归属分为独立财产主义和共同则产主义两种理论,我国对非婚同居的财产规制采取以协议财产制为主、辅以共同财产主义的形式。目前我国有关非婚同居财产纠纷的立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本文指出构建我国非婚同居财产纠纷法律制度应从非婚同居财产关系的内部法律效力和外部法律效力两个方面对我国非婚同居财产纠纷问题进行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民众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近年来,中国非婚同居现象的数目急剧上升,由此引发的矛盾也层出不穷。文章分析了非婚同居及其财产关系的内涵,研究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征求意见稿)第二条有关同居补偿协议的规定存在不妥之处故引发广泛质疑。基于同居补偿协议的特定性质,该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可以作为实践中处理同居补偿协议的规则,然而我国欠缺不法原因给付的民法理论基础,也欠缺关系契约理论为支撑;这样做,当事人协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忽视,加之欠缺同居法律制度为前提,会导致弱势方同居当事人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建议删除此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