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新时期以来,文艺界在文艺本质问题上似一直存在着两套语言,两个系统:一种为受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影响较深的文艺本质观;一类则为偏向于国内传统的见解,并以教科书的形式广为流传的文艺本质观。两种观点,相互轻视,似很难沟通。更逞论交融。我体会,郝孚逸同志提出的“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就是试图打破这种旷日持  相似文献   

2.
苏轼对文艺的一个重要认识是 ,文艺是“外物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产物 ,实际上说明了文艺作品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 ,这是苏轼从艺术生成论角度对文艺本质所作出的一个辩证的概括。苏轼对文艺本质的另外一个重要认识是 ,“文与道俱” ,道文并重 ,实际主张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这是苏轼从艺术本体论角度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的看法     
<正>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就是要正确解决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郝孚逸同志经过认真思考,在《“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简论》一文中,就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新时期以来,在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指引下,当代文坛打破万马齐瘖的沉闷空气,开展百家争鸣,学术空气活跃。不少文章、论著探讨了文艺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文艺的上层建筑、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文艺的主体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性、文艺与人道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学的方法论,等等。这些探讨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起了积极作用,但检索十年来有关文艺论争的文章和出版的论著,却使我感到,文艺界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多,讨论甚少。郝孚逸同志在充分研究文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希望能引起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丈艺学基本问题的关注,共同来思考探求当前文艺理论建设的途径。”这一想法不仅是切合时宜的,而且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如“人民是文艺的根,是文艺审美  相似文献   

4.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和自由、人权问题一样,是当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当今青年学生平时议论最多而又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之一。为了批判资产阶级民主观,澄清理论是非,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重新学习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十分必要的。一民主问题,实质上是人的权利问题。从历史上看,“民主”一词出自古希腊文,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或“人民主权”。虽然从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到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以及我们今天所讲的“民主建设”、“民主作风”、…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中,有的文章尖锐地批评了“文艺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命题,认为它排除了实践的观点,抹煞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是“机械唯物论”、“直观反映论”,“落进了旧唯物论的窠臼”,以至提出不推倒这个“意识形态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难于得到发展。这种批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必须分辨清楚。 人们都知道,“文艺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命题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  相似文献   

6.
<正> 意识形态观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是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既涉及到意识形态的一般基础、本质、特征、结构和功能,又涉及到对不同阶级和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分析与看法。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作一初步的概述和分析,以期能引起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讨论。一、关于意识形态的一般基础、本质与特征千百年来,人们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时,总是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创造与运用,人们——尤其是不同阶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深入理解和对待"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核心问题。要想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或者"人类观",从理论背景和潜台词方面重新认真关注和思考这几个要点: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从"本态论"的意义上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视角;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套以人为主体,说"人话"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艺的本质,这是儿童文艺界研究多年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外乎从一般文艺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着眼,或站在“童心”的角度看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试图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从心理——生理的角度,探索文艺产生的心理、社会动力,再从儿童文艺的产生看儿童文艺的本质。 艺术的产生根源于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当我们看到森林里的猴子不是为了寻找食物,而一味地攀援飞跃,欢腾不已;表示友好时,手挽着手,甚至搂在一起。雄鸟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理性选择洪泽近年来有人宣扬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舶来品”,而且“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就立即沦为教条”,使“理论与实际脱节更加严重”,等等。总之,他们所要论证的是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中国,应当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甚或新儒学来代替。这...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同志关于"立体看人、精准识人"的重要思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构建了科学考察识别干部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同志识人用人思想体系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在考察标准上把握现阶段新变化新特点,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设定标准;在考察理念上运用联系的观点,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在考察机制上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考察途径上坚持全面、把握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考察方法上"四观四看",在实践和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习近平同志的识人用人思想为新时期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郭向军 《理论月刊》2007,(12):112-114
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认识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具有人民意志性、制度规范性、社会规范性、人民利益性、法治人性化(以人为本)、和谐法制观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的发展和创新。充分认识这些创造性的论述,可以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依法治国建设的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条件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条件,表现为从实践中提出理论创新的主题或问题,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社会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社会条件,通过政治文明建设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理论家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条件,应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相似文献   

14.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点之一,凸显了国家决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逻辑。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在格局的构建选择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基于国内外基本形势来思考构建什么样的发展格局,彰显了意识与存在的统一。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在格局的逻辑呈现和构建方式上,分别彰显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以及联系观与系统观的统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和价值论角度看,在格局的价值追求上,站在人民的立场,实事求是地考虑人民的发展和利益问题,同时发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是人的发展与“我将无我”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评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观李保林就文艺的社会功用说,柏拉图明确地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在这问题上他有两个极不正确的看法:第一是他因为要强调政治标准,就抹煞了艺术标准。其次他因为要使理智处于绝对统治的地位,就不惜压...  相似文献   

16.
文艺“非意识形态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照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通常说法,认为文艺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一界定,在我国八十年代之前并无异议,自从1985年以来则有了分歧。争论是在对以往庸俗社会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毋需讳言,由于以往意识形态领域内政治斗争火药味太浓,致使意识形态这一名称在现时的名声变得不很妙。有些作家艺术家唯恐避之不及,便着力于追求“非意识形态化”,有些文论家就提出了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因素”或“超意识形态性”。他们总的意向就是要摆脱政治的纠缠,使文艺从意识形态领域中超脱出来。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简论》(载《湖北社会科学》92年第1期)一文里,郝孚逸先生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着眼,考察了“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理论背景和可能出现的理论弱点,指出“仅仅将文艺与人联结起来观察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人的哲学基础作出明确的回答:社会生活中的人还是抽象先验的人?唯物主义的人还是人本主义的人?”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试图对人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引入“人民”的概念,倡导将文艺与人民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了“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富有新意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8.
孙厚权 《理论月刊》2003,4(7):29-3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论》三篇论著中阐述了相同的主题: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的历史链接。《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展开了《提纲》中的思想,突出了生产实践,在《费尔巴哈论》恩格斯从发展过程和内容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哲学,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文艺思想阐述和解决了当代文艺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指明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其"新"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意识形态属性新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列宁提出了文艺的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文艺意识形态属性新内涵,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宣传大众化”,尽管是词语表述上的细微差异性变化,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面进行调整的清晰的思维脉络和轨迹。具体表现为:宣传目的从侧重于意识形态政治权威的树立到着重于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建构的转换;宣传作用从侧重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到着重于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转换;宣传形式从侧重于中国作风、气派到着重于人们的思想心理特点、社会需要的转换;宣传内容从侧重于本源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着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转换;宣传原则从侧重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原则向着重强调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原则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