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缅边界问题,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解决的边界问题, “在亚洲树立了一个范例”.把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作为“典范”,是由于中缅边界上的问题最早突显出来,而缅甸代表了周边小国的想法,解决好这一问题可以安定其他周边国家.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中国首先提出南段、中段、北段边界一揽子解决的原则性建议,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中缅边界问题提出后,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普遍关心,有些人提出了尖锐意见.针对国内的反应,中央做了大量说服工作,有效地统一了各方面的思想.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说明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正确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为解决中国同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边界问题提供了范例;这些边界问题的解决,又消除了国际上一些人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对中国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与我国存有领土争议面积最大的周边国家,中印边界冲突问题是关系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麦克马洪线”的划定是否具有国际法效力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核心,也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基础和前提。2005年《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的达成使这一问题更加明朗化,中印双方应把握机遇,因势利导,进一步推动两国边境问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汇》2001,(8):F002-F002
中国同下少邻国存在着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能否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边界的安宁以及我国与邻国的关系。对此,我国政府是极其慎重的。我国一贯主张,双方对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谈判力求友好解决,而不要诉诸武力。  相似文献   

4.
边界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新中国成立时,与朝鲜、苏联、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共12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数万公里,是北、西、南三面合围之势。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彼此之间有些边界尚未正式划定,因而不断发生边界纠纷,影响边界安宁。同时,美帝国主义为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处心积虑地挑拨这些国家与新中国的关系,妄想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挑起冲突,以便坐收渔人之利。边界问题能否公平合理地尽快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的双边陆地边界问题由前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双边陆地边界问题演变而来.为了维护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彻底消除中国与三国之间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和隐患,从1992年9月开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组成联合代表团进行关于解决双边陆地边界问题的集体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国际国内大背景、周边安全环境、灵活的谈判策略以及国家实力的增长等因素都是促成边界问题圆满解决的重要因素.其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值得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解决边界问题的典范──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廖心文秋天,是北京最美好的季节。1956年的秋天,周恩来在北京迎来了中国西南邻邦的友好使者、缅甸联邦反法西斯自由同盟主席──吴努。吴努访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和中国领导人商谈,如何尽快解决中缅两国的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边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周边外交思想是我国制定实施周边外交政策、开展周边外交工作的指导原则.从总体上看,三代领导集体的周边外交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周边外交领域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但三代领导集体的周边外交思想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方式方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准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侧重点以及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边界纠纷的方法等方面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睦邻外交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具体组织和领导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的军事和外交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捍卫了我国的独立和安全;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首先在处理同亚洲邻国的关系中大力推广,为睦邻外交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他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亲自指导解决了我国同大部分邻国的边界问题,增进了彼此的友好合作关系;他与周边国家领导人频繁往来,建立了相互信任、密切磋商的友好关系,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睦邻外交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4,(6):28-29
正中共中央为何把解决中缅边界纠纷作为处理边界问题的范例在新中国历史上,中缅边界是中央着手解决的第一个边界问题。中央之所以选择以中缅边界作为处理边界问题的范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周恩来曾经讲过:"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侵入东方后遗留下来的,很复杂。无论是勘界、竖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同邻国间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有的是同某国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有的则是同某国之间部分边界在旧中国时期划定过,但仍有一部分没有划定过.即使是已经划定的边界,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修睦四邻,周恩来倾注大量心血,亲自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他曾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益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阿富汗经过和平谈判,顺利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陆地边界问题。"这是我历次边界谈判中最顺利最迅速的一次谈判。"(1)但是,在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中国与周边国家陆地边界问题的研究中,中阿边界问题鲜有人问津,且已有研究多是用描述性的语言简略概述(2)。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于中阿边界线较短(仅92.45千米),两国之间从未发生边界冲突;二是由于历史档案资料的限制,直到近年中国外交部才解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若干原则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若干原则的形成○金安平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有过一次大的举动,这就是撤销大行政区的设置。尽管时过境迁,但它所依据和确定的一些原则和办法对以后仍产生了影响。一、50年代大行政区设置、撤销始末从1949年开始...  相似文献   

13.
8月7日至8日,第13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印双方表示,将根据双方达成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努力推进框架谈判进程,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要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14.
张绪刚 《求实》2006,(Z4):37-38
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问题历来是政治学、法学和财政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得如何,关系处理得怎样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安定,因此也是各个国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中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找寻解决问题方法和出路.  相似文献   

15.
怎样认识和正确处理分配领域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中外学界一直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有关文件一直予以重视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提法和原则,应受到正确解读和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缅2186公里长的边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政策为基础,通过"互谅互让"的友好协商和外交谈判,正式划定、勘定的第一条明晰的陆地边界线。长期悬而未决的中缅边界问题一朝得解,不仅彻底清除了两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性和现实性障碍,而且为新中国政府循此路径,全面、彻底地解决与邻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双边陆地边界问题,树立了一个"率先垂范"的成功样板,遗留给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姜长斌 《世纪桥》2005,(12):50-53
中国和俄罗斯2005年6月2日在 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中华人民共和 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 补充协定》批准书,这标志着两国彻 底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根据补充协定,中方将从俄方收回部 分被占领土。中俄最后一部分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怎样评价这三十年中国行政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这三十年中的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行政及政治体制改革,这三十年行政体制改革积累了一些什么问题,特别是怎样从分工的部门方面和上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角度较为细致地分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大的框架,还有向着一个怎样的政府转变,应当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应当有一个不同与以往研究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著述的框架,紧紧扣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和变动的纵向脉络和横向方面,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提出独立的看法.由于行政体制与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很多地方不仅仅是从政治和行政学的角度看问题,还需要从经济学视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开始后,延安整风以来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下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变化:因地方权力过大,产生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分散主义和山头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中央权力变小,政令不畅,核心领导力被严重削弱。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采取了以缩与放为特点的措施,以党内请示报告制度的确立和推行为切入点,有效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新型的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得到确立。这不但有效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郭蕾 《探索》2013,(1):58-64,90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的一元利益框架已被逐渐突破,社会多元利益的格局正悄然形成.在多元利益的宏观背景下,地方各种利益主体地位凸显,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地方各级政府积极通过立法等形式进行扩权,为其在政策、资源、项目、人才等方面与中央政府激烈竞争提供合法的外衣,这是中央与地方争议变迁的根本所在.中央与地方争议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迫切要求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有新的解决思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争议,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一套系统思维.具体说来,就是以中央与地方的法律分权为基础,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争议解决的责任追究制度,以促进中央与地方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而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