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静 《求索》2011,(8):124-126
悖论是《老子》中一个典型修辞方式,以多种表达式出现在《老子》文本中。本文以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四个语用描写视角为框架,通过对《老子》悖论表达式特点的分析,探讨悖论这一具有标记性的表达式对作为一个语言选择的结果对交际者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和交际目的等语境因素的顺应性,作为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著作中的语言运用进行解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从语境、语言结构、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入手,论述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认为顺应理论对口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是译员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吴勇 《求索》2005,(8):165-167
本文从语言模糊性的全新视角,运用元语用理论探讨了幽默模糊的理论根源、修辞手段和在交际中的元语用功能。作者认为,幽默的本质和生命力在于其会话含义的模糊性。幽默的模糊性虽有其客观根源,但主要是交际差异性、动态性和顺应性的产物,因此属于动态的语用模糊。语用模糊使幽默适切语境,即通过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以顺应特定的交际目的。同幽默的经典理论相比,语用模糊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它能对交际中所有类型的幽默话语的构建做出完满解释。这对重新认识幽默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征 《前沿》2010,(2):141-143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含糊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本文根据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对作为交际策略的语用含糊进行了分析,发现语用含糊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刘珏  李冬松 《人民论坛》2014,(2):184-186
拒绝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拒绝行为是交际者顺应认知语境作出的选择.汉文化礼貌原则是影响语境构建的重要因素.虚假拒绝行为和礼貌的诚意拒绝行为是交际双方遵循汉文化礼貌原则框架的结果.而冒犯性诚意拒绝行为是在汉文化礼貌原则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转变成的一种处理矛盾冲突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拒绝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拒绝行为是交际者顺应认知语境作出的选择。汉文化礼貌原则是影响语境构建的重要因素。虚假拒绝行为和礼貌的诚意拒绝行为是交际双方遵循汉文化礼貌原则框架的结果。而冒犯性诚意拒绝行为是在汉文化礼貌原则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转变成的一种处理矛盾冲突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汉英语言中肯定语句表否定意义,否定语句表肯定意义,以及一词或词组具有肯定与否定相反含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汉英研究者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方面,很少进行系统的分类表述。因此,我们从汉英语言中形式与语义悖义的这三类现象着手,揭示了产生这三类现象的四大理据:交际主体者的心理、语境顺应、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及语言的地域与历时差异的影响,剖析了其在汉英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与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公安情报编写需要履行情报交流的职能,也具有语言交际的特性。编写者、读者/用户以情报产品为载体开展情报交流活动,需要依赖语境。与情报编写的三大要素——情报产品、编写者、读者/用户相对应,公安情报产品的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背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由情报产品自身形成的语境,包括语法语境、语义语境和语用语境。情景语境是由编写者主导、控制,从情报交流实际场景中抽象出来的一些要素而形成的语境,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如"等因素。背景语境是指有关读者/用户一些超语言要素而形成的语境,包括身份特征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心理语境。  相似文献   

9.
刘善华 《前沿》2008,(2):75-76
口语交际是指人们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语言是人脑的一种特有功能,口语表述中,不仅要活跃脑细胞、开发左右脑能量还要科学用脑。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成功的口语交际,在开发智力因素(思维的灵活和敏捷等)的同时,还要提高人的非智力因素(自信、积极的心态等),因为,口语交际需要的综合素养中,心理素养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谈判是一种十分典型的言语交际活动。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危机干预是语言在特殊语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行为。危机干预的语用原则是:明确目的和意图;言辞得体;情态与非情态语言的和谐。危机干预的语用策略为:假信息策略;适当厄余信息策略;容忍语用失误策略;短句"问"、"答" 策略。进行危机干预的语用方法有:语境干预;组织积极有效的言语链。  相似文献   

11.
交际语言学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类的语言运用、语言才能的表现及其效果 ,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交际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 ,要借鉴和吸纳语用学、语体学、修辞学、语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形成相对独立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构成系统 ,即口语表达活动的主体、口语交际的环境、口语交流的程序、口语表达的技法和口语表达效果的评判等五大系统。研究它们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制约与影响 ,并据此总结出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原则和规律 ,便可以建构交际语言学体系。一 口语交际主体系统口语交际活动主体包括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刘飞兵 《求索》2007,(3):202-203
反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语境是理解反讽话语的必要前提,但语境本身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对反讽话语施加制约。从语用角度对反讽的感知至少包括八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讯问、询问、辩论等侦查言语交际中,不仅要考察语言表达式的抽象意义即其通常情形下的内涵和外延,还得考察其具体意义和社会意义。这就需要考察其使用环境、语言的使用者及其对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影响等因素。这些影响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因素就是语境。在侦查言语交际中,语境承担着多方面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并因而呈现出动态性、主体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为了正确认识和应用语境,还必须把握侦查言语交际中语境的类型,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张丽红  刘祥清 《求索》2013,(7):170-172
文化视角的传播主要研究外宣新闻源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变通,因其各自所蕴涵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等导致外宣新闻话语的差异和冲突,外宣者试图从多维生态语境中构建语言层次、交际层次、文化层次等多维度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引起译入语文化语境对原意的适当重构与改动,有利于促进外宣新闻受众的接受,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树立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性别差异目前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汉语性别差异的专门研究起步较晚,但最近30年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主要围绕语言表现和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展开,具体体现在语音、词汇、会话场景和语境等诸多方面。从中显现的性别歧视和语言表达风格的差异可以合理运用西方理论框架来分析解释,即可以通过社会建构的概念,在支配和文化差异的方法间找到一个折衷。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交际总有一定的认知语境,语境是人们理解语言的条件和基础。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话语者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使听话者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执法语言和个别谈话是监狱人民警察经常使用于两种不同语境的语言。因为都是口头语言,所以二者倾向于使用短句(包括短分句)。但是,由于使用语境不同,二者又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执法语言中表身份的主题词“警察”相比于个别谈话语言使用有显著性差异;第二,“不得”这类表强制语气的词一般只在执法语言中出现;第三,个别谈话中表疑问的标点(问号)、疑问词(组)、语气词出现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回顾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翻译方面的研究,前人的研究确有不足之处。从语言顺应论的动态观,可以审视译文对各种语境的顺应程度。不同的文本顺应各种语境的程度有强弱之分,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应该先对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境差异程度进行权衡,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顺应。  相似文献   

19.
耿智  张梅岗 《求索》2014,(12):167-172
从语言发展的目的和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这两个方面而言,语言的全部功能是交际。语言交际功能传递的信息包含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风格因素。这三者是充分理解语言和语言功能的关键。语言的功能是结构体现的,语言包括“积木”结构、事件句型和语篇三个语言应用的层级结构。一切语法现象只有从功能的角度才能得以阐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匹配是语言的本质,其形式和意义由事件句型体现。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能表达相同的功能,功能比较才能揭示两种语言比较的本质。功能比较是翻译的基本方法,“形式与功能匹配”的功能模式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以事件为核心的全新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是英语应用的“教”与“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使用能力是在互动中发展起来的。交互式任务型教学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动态、开放的情境语境,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建构。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语言学习的交际原则,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师生间,学习者间的交际活动过程,在交际过程中双方综合应用各种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