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全世界客家人有1.2亿,华侨、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客家人有230万,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人在国内的聚居地以粤、闽、赣3省交界的大三角区域为主。地处粤东的梅州,生活着500万客家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侨省亲,梅州是首选地。  相似文献   

2.
森林之歌     
我赞美沙捞越的森林,赞美它秀丽的景色,赞美它慷慨赐给沙捞越人民绿色宝藏,赞美它无私地奉献给人们美好的生活空间。 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面积为12万多平方公里,71%的土地复盖着原始森林。广袤的森林  相似文献   

3.
客家先民,驻足赣南,垦荒种茶,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自己喜爱的赣南采茶戏。客家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需求决定着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客家人的兴盛与变迁带来了采茶戏的繁荣与发展。彩茶戏与客家人相依为命,繁衍发展。  相似文献   

4.
客家人是汉族成员中一个特殊的支系。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从晋朝至清末的千余年历史长河中,中原(今黄河中下游一带)由于战乱、饥荒等诸多原因影响,汉族人曾先后出现较大规模的向南迁徙,辗转进入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和台湾等地,并漂洋过海,散居于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居是主,后来便是客。这些汉族人被称为“客家人”或“客籍人”。目前,全世界的客家人口有四千七百万以上,我国占大部分,约三千五百万左右。居住在闽西南山区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独特而有趣的民俗风情。下面略记几则。奇异的土楼  相似文献   

5.
印尼是海外华人最多的一个国家。在印尼的华人中,客家人约占了30-40%,因此,也可以说印尼是海外客家人最多的一个国家。印尼的客家人,尤其是聚居在印尼外岛地区的客家人,虽然在海外已经生活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但仍然保留了比较浓重的客家人特征,或者叫客家特性。本文主要探讨居住在山口洋市的客家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适应,探究他们的生活方式,研究这里的客家人与其他华人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林祖武 《统一论坛》2002,(1):40-40,43
座座土楼,穿过时间的隧道,阅历人间沧桑,凝聚两岸亲情……一座座造型各异,气势恢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客家土楼,真不愧神秘的东方古城堡!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人的精神长城。它不仅蕴含着客家人的无限睿智哲思,而且凝聚着悠悠的海峡情。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是连接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2006年总书记考察福建时又多次强调: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歌仔戏、南音等都深深扎根于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之中。福建要运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上杭是台湾450万客家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至今保留着李、张、丘、廖等30多个客家姓氏始祖的祖祠、祖墓,他们的裔孙遍布海内外,每年都有数万海内外乡亲前来寻根谒祖。上杭县收藏着115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向外播迁、繁衍生息的重要史料和寻根谒祖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8.
读者表达     
固守儒家文化的客家人北京谢平贵刊第5期《客家人的土楼情怀》是一组策划独到的专题文章。很高兴读到这样的东西。目前,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呈上升趋势。儒家文化始终是客家人所固守的母体文化,他们重血缘、地缘,恪守诚实守信、仁义待人,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数居住在相对贫困的山区,"大块吃肉"的情形并不是传统农耕社会节令的普通情形,青菜或曰素菜才是客家菜的"底色"。从文化上讲,素菜也象征着客家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一种"靠山吃山"的洒脱。【岭南尚青】岭南得天时之利,四季长青,常常能吃上新鲜蔬菜。  相似文献   

10.
刘加洪 《前沿》2010,(24):143-146
客家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是在长期迁徙、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家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使客家人从小就养成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习惯,并且能够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1.
客家人开始移居泰国的时间大约始于18世纪中期。泰国的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嘉应地区,即现在的梅州地区。与其他移居到泰国的其他方言群一样,移居到泰国的客家人为泰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泰国的客属总会虽成立于1938年,但如从该会的前身集贤会馆算起,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泰国的客属总会以联络乡情,发展工商,共谋社会公益事业及会员、同乡福利为宗旨,在泰国华人社会的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研究的奠基者,他的客家源流观对当时及后世的客家研究均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阐析了罗先生的客家源流观从客畲混化到“纯粹自体”的演变,以期对罗先生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贡献作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台湾客家小说提供的生活图景,客家女性那种“大地之母”和“女中丈夫”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们那种坚忍打拼和“痴情重义”的性格生动呈现,并占据客家族群形象的独特地位。在上述形象塑造和性格表征的背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对家国政治的精神认同,对婚姻爱情的价值认同,成为她们性格深层最稳定的族群文化积淀。对客家女性形象的寻找利发现,有助于我们走进客家文化的历史语境,来认知族群人物性格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客家人民间信仰的地域性神祇主要有三山国王、黄老仙师、何仙姑、谭公、钟万公神等,本土化的神明主要包括仙四师爷、刘善邦、大伯公等。由于其特色鲜明的信仰特征,这些民间神祇成为辨别客家人的一种符号。供奉这些民间神祇的寺庙热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积极资助华人教育,在华人社会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客家人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也许可以用来解释客家人为什么喜欢不断地迁徙。客家人到了海外之后,还会不断地迁徙,促使他们不断地迁徙的原因固然很多,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的台湾,有大量的印尼客家新娘,她们为什么要像父辈那样,再一次跋山涉水,移民台湾?她们追求什么?她们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槟城海珠屿大伯公信仰,实源于当地华人敬重领导大众开拓邻近地区的会党先贤,慎终追远、崇功报德,以后凡事归功大伯公英灵冥冥中庇佑。到19世纪中叶,当地华人虽因矿区经济等等利害关系发生争执,但分裂各方,尤其是来自闽广客家府县的先民,即使互相血战,依然在照顾共同信仰出钱出力,由此不放弃未来和解机会。等到庙产主权经历长期变化,在19世纪末落入嘉应、惠州、增龙(增城与龙门)、大埔、永定五属共管,以客家人为主的五属同仁一方面根据三位大伯公的客家原籍,以尊神作为曾经分裂对抗的五属建立客家认同的象征,另一方面回归到尊神带领先民开拓南洋的民族先驱意象,强调信仰大伯公的客家精神是以回归与服务整个民族为主轴。  相似文献   

17.
香蕉在日据时期是台湾的主要输出青果,其中九成以上销往日本市场。当时蕉界精英17位,其中钟干郎、萧恩乡、林德玉、李才祉、林富仑等五位是南部六堆客家精英。本文借日据时期台蕉出口及其发展状况,观察六堆客家商绅发展过程及他们之间如何建立起蕉贸网络,并通过这些客家精英的生命史与网络来重新解释香蕉产业的型构。其次,当时香蕉经济是项获利颇丰的新兴事业,客家精英纷纷"弃教(儒)从商",重商思想和商绅阶层兴起,六堆客家人正式进入都市发展,从事海外贸易,而香蕉产品的商业化也促使客籍农民愿意承担风险提高植蕉面积与产量,带动了六堆地区整体发展,显见当时客家人在香蕉产业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现有文献史料梳理桂籍先民大批南下马来半岛的历史,时间当在1880年后。此前,马来半岛各地不同籍贯华人帮群曾经长期互相纠纷,不见广西人有组织参与的记录。1883年在新加坡才成立有五合公司,主要依靠清代博白县人与广东高廉州同乡联合方得成势,可以反映广西人在南洋华人之间并非主要势力。在清代至民初下南洋广西先贤之间,其中较早从北海陆续出洋的,多是来自陆川、博白、贵县、兴业等县客家人,较后又有来自容县等白话县份的先民取道香港南下;他们上岸地点可能包括今日泰国南部与新加坡,并从当地分散到南洋各地区,形成以矿区或农园生产为主流的广西村。五合公司在20世纪初期改名"三和会馆",其成员约5 000余众,分散在南洋英、荷属殖民地谋生。随着马来半岛历经日本军事占领、英殖剿共政策等历次政治变迁,如今,很多原来的广西村面貌不再,有些在地图上已消失,即使讲客家话和讲白话的"广西村"亦可能互相转变。这导致目前研究的困难,但也说明马来半岛的广西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提起印尼棉兰的华人,人们马上会说这里福建人很富有,很能干,经商成功。其实,最早来到此地并为这里的开发立下汗马功劳的应该是客家人,印尼棉兰开埠功臣是梅县人张榕轩,在印尼棉兰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有理由为客家人祖先在棉兰曾经创造的辉煌而感到自豪。此外,以海陆丰客家人为主体的日里各大小烟草种植园工人,曾经为当年日里的经济发展流血、流汗,他们的功绩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