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2.
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修政德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曰:“以德服人者,其心悦而诚服也”。在封建社会为官,也讲究先“修身、齐家”,尔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新形势下又与时俱进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执政方式上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相似文献   

3.
杨金砖 《求索》2007,(8):185-187
虞舜虽时处遥远的上古时代,但其“诚实、孝悌、仁慈、宽厚”之德,开创了中国道德文明的先河,成为儒家仁政爱民的典范,其“诗言志、歌永言”的文学思想,其作五弦之琴而歌南风的乐教理念,又发中国文学之滥觞。晚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从此,虞舜便与潇湘结下不解之缘,其道德文章对潇湘文学影响至深,可以说有豁蒙之功。  相似文献   

4.
要以德服人     
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是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面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贰,大概与三顾茅庐之德有关,同样,诸葛亮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德…  相似文献   

5.
于晨 《创造》2013,(12)
近年来,养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老有所养”,连续成为党的代表大会向人民的郑重承诺.每个人都有年老的这个阶段,这是自然规律,不可回避.人到了老年以后,如何让老有善终、老有所养、老有颐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关注的民生问题.2300年前,孟子见梁惠王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孟子的养老观念,也是孟子盼望的民生.  相似文献   

6.
<正>养老不仅是老年人生存生活所需,也体现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展现出国人的生活态度和国家的人文气度。古时依农桑、循孝悌、善养老,有如孟子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时,在养老的制度保障方面,汉代的《王杖诏命书》堪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从北魏至清代,"存留养亲"制度也因家庭养老的现实一直得以延续。在古代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马军红  王旭辉 《传承》2009,(24):140-141
孝悌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孝经》中,孝悌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它与现代文明不断发生着碰撞、融合与嬗变,作为"德之本",仍然有许多宝贵的现代价值,它需要新的形式来体现与转换,探求其社会原因,挖掘其时代要素,转换其外在形式,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孝悌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孝经>中,孝悌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它与现代文明不断发生着碰撞、融合与嬗变,作为"德之本",仍然有许多宝贵的现代价值,它需要新的形式来体现与转换,探求其社会原因,挖掘其时代要素,转换其外在形式,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而来,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孝,指还报父母之爱;悌,指兄弟姊妹间的友爱,也包括与朋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千经万典,孝悌为先”,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孝悌观念的熏陶和影响。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浓烈的家族亲情,这种浓烈的家族亲情是家庭稳定与和睦的粘合剂,它辐射到社会,又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孝悌德行的公民个体不仅能塑造优秀的公民个体灵魂、人格特征、意志品格,而且这种公民个体行为还能影响到全民族的整体精神。因此,倡导孝悌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剖腹藏珠     
上謂侍臣曰:‘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愛珠而不愛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國者,何以異於彼胡之可笑耶,’魏徵曰:‘昔魯哀公謂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紂乃忘其身。”亦猶是也。’上曰:‘然。朕與公輩宜戮力相輔,庶免為人所笑也!’  相似文献   

12.
为“官”者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权力。有权就有个用权问题。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德法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官”之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向强调选人用人必须德才兼备,两者缺一不可,并且把“德”放在“举官”标准的首位。大思想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决定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  相似文献   

13.
齐家在修身     
一个人,你晓得他好,就要晓得他坏的一面,不要被自己感情欺骗,也要晓得一个入坏,也有好的一面,要了解清楚。可是,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做到了,“天下鲜矣”。因此,这是修身的第一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入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相似文献   

14.
感悟札记     
工作学习之余,有感而发,拼成“几个对子”,算是心得体会,与同志们共勉。才与德才是能力见识,德是思想品德。有一说法:有过人之见识者才,有超人之胸怀者德。德与才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方面,可以说是领导干部的两个基本点,是领导干部做为“人”字的两个支撑。古今中外、各个层面,凡领导者(为官者),都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德与才。我们常说两大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在一定意义也就是德和才。德与才缺一不可。重德不能轻才,重才不能轻德。不能唯德,也不能唯才。德不称其祸必酷,才不称其殃必大。德不备没有根基,才不足做不好工作。领导干…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12,(3):54-54
哀公问于孔子日:“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相似文献   

16.
“富”者,钱多也,物丰也;“贵”者,位高也,权重也,德厚也.人们通常关注了“贵”的“位高”与“权重”的因素,而忽略了“贵”中尚有必不可少的“德厚”的因素.“贵”所包含的“位”、“权”、“德”三要素,以“德”为最.“德”为“贵”之魂.位高德寡,难言“贵”.富裕显贵与否最终取决于“德”之高下.换言之,富裕显贵重心在“贵”而非“富”,厚德彰显出富裕显贵的价值,“厚德”的富有显贵成就人生的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17.
云溪子 《小康》2006,(5):76-77
一日,儿子与其一位同学在吾跟前谈论工作之事,设想甚多,胆气颇壮,牢骚不少。吾曰:“青年人,不要好高骛远,还是实际些好。”儿子对曰:“老爸,我们的事,您还是少管为好。”吾颇不快:“哪有父亲不管儿子之理!”不想儿子迸出几句话来:“老爸,您是读书人,尚不知古今成大事者,多从小丧父!”接着,从孔夫子到今人,列举了一长串姓名。吾闻言七窍生烟,厉声道:“有父而成大事者众,汝为何不谈?”一番争执,吾胸中之气半日未消,夜里迟迟未眠。“有父母荫佑,乃一大福份!父亲难道成了子女成才的绊脚石?子女为何不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吾越想越气!夜深了,心才…  相似文献   

18.
王奋平 《前进》2004,(9):36-3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尽快建立适合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机制。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这里的“德”即思想品德,“才”即能力本领。“德”与“才”是人才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指的人才就是具备某种能力和才干的人。在社会实践中,能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做出突出的贡献。人才具有创造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人才机制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人才管理机制、评价机…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5,(8)
<正>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是道德的存在。而党员干部更应为社会做出道德的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相似文献   

20.
桑士达 《今日浙江》2006,(14):62-62
荣辱,属于道德范畴,凡人皆有荣辱意识。做人德为先,先贤哲人皆倡导“志于道、据于德”,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孟子则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东汉的王充讲“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北宋的司马光则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王安石亦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历史昭告人们,一个具有高尚人品、完美人格的人,才是“大写”的人;有大德的人,才能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建大功。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社会集团和社会的人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问题非同小可,它关乎人的思想品德、民族素质乃至国家形象。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