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希 《传承》2011,(29):72-73
《维摩诘经》融入世与出世为一体,提倡世出世不二。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革命结晶,主张佛教入于人间,不再出世无为,这与《维摩诘经》所提倡"亦出世亦入世""入世出世一而不二"精神恰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正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他研究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变法经验,入秦之后,推行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称商鞅变法。韩非子称"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曾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大家知道,任何一次重大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  相似文献   

3.
秦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其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是: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以及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正一、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中国历史上,治国必先治水,治水必重救灾,有救灾可避灾荒,无灾荒则无动乱,是故救灾等社保措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景,唐贞观,与盛世王朝相对应的,是二世而亡的秦朝、隋朝,不是秦、隋国弱而是秦、隋国强到可以不顾人民诉求与死活,而文景、太宗民生为重,备灾救灾等  相似文献   

5.
先秦法家的历史常变观,实质上是对于具有内在超越性的"百世可知"的"道"的否定,表现出反传统的态度,但其国家主义的立场和僵化的人性观造成了对于"不法常可"的"应时"精神的反动,并最终走向固步自封。在古今观方面,法家则展开了"圣王今王化"与"今王圣王化"的双向论证努力,前者的立论颇具针对性,而后者的效果则大可置疑。论者多持有历史进化论和进步历史观的判断,认为其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演变规律,并表现出相信今胜于古的强大自信,殊为不易。这也就是法家政治和社会实践在短期内取得了千古一帝式的成就所在,但转眼间二世而亡。面对巨大的历史教训,有必要对于先秦法家的历史观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秦国君主通过推行并沿袭商鞅之"术",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鞅以强秦为目的,顺应时势采取了合理的"道"与"术",从而为成就秦国强盛之世奠定了基础。商鞅强秦的成功之处在于确立了合理的目标与方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既敢于破除传统,又能与秦国国内背景相结合,时至今日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又叫春龙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颇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吃龙鳞饼、理发……一系列习俗令这个身处春天的节日暖意融融。"二月二"是"龙抬头""二月二"起源较早,据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时代,还有"春龙节""春耕节"  相似文献   

8.
兰碧仙 《求索》2011,(6):252-253,47
《睡虎地秦墓竹简》写成于战国后期至秦始皇时代,虽远非秦律之全部,但透过该法律条文可看到秦国关于政治、经济等基本政策。秦国虽遵循法家的"重刑主义",立法缜密、细致。但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上看,秦律并非皆为苛法、暴政,《睡虎地》也体现了秦国的利民政策,甚至与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史源 《政策瞭望》2008,(12):53-53
刘邦初建汉朝,接秦之弊,社会经济残破。刘邦及其大臣总结暴秦短命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之所以失天下,"乃举措暴政而用刑太极故也",决定惩秦之失,改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国内某市拟投资380亿元打造"新阿房宫"。此事立即引起社会广泛质疑,并不禁让人油然想起二千多年前火烧阿房宫那把熊熊大火。火烧阿房宫作为一个标志性历史事件,历代以来倍受关注,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阿房宫成为"秦亡于奢"的象征。遥想当年,强秦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之后,本该河晏海清、万民归心,却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这既有秦王朝高压  相似文献   

11.
古代商鞅曾以重法制、重农战、严刑厚赏的政治主张,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商君书·修权》是他提出以法治国,反对以私害法的文学名篇。其中一些关于法治的思想主张,仍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一、为公任法是治国的根本。《修权》提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修权》又指出,"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秦国"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制度看上去与《周礼》《管子》记载的吏师制度和布宪之法十分相似,但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前者继承了后者。本文认为它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形成的一项独有的制度和政策,秦统一天下后为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经李斯重申而施行于全天下,并流传后世,影响久远。官师一体、政教合一的制度在周代有其合理性,但秦国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政策扼杀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一段时间以来,反腐保持着高压态势。查办的案件中,有不少"圈子文化""山头主义"的乱象:一些曾经位高权重者的落马,往往"拔出萝卜带出泥",一起出事的除了兄弟还有小兄弟,除了儿子还有干儿子。那些原来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圈中人",结果与大树皆亡。其实,从明代奸臣严嵩的一生起伏中不难看出,结党营私下场历来不堪。  相似文献   

15.
秦的“士伍”是秦的社会中一支人数较多、较重要的社会力量。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关“士伍”的条目较多,仅《封诊式》就有27条,《秦律十八种》和《法律答问》中也有若干条,《史记》和《汉书》中对“士伍”也都有记载。那么,秦的“士伍” 身份及其阶级属性怎样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秦的历史和社会阶级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关注理由: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宣扬"普世价值"思潮的人企图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歪曲为"普世价值",力图在十八大的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塞进"普世价值"的内容。核心观点:"普世价值"的思潮鼓吹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接轨,融入西方文明。新动向:借助一些社会热点,为我所用,这是近期"普世价值"思潮传播中的一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积极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氛围,为加快建成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环江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紧紧抓住"世遗时代""高铁时代"契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实行更为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氛围,为加快建成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12)
正绿营为推行"文化台独""教育台独""社会台独""生活台独"而掀起的全面"去中国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浮现。就社会整体而言,一是在岛内造成蓝绿对立、族群撕裂、统"独"矛盾激化,乃至整个社会被撕裂。二是基于上述恶果,整个社会难以形成进步合力,经济竞争力逐渐消磨,民生水平不断被拉低,传统价值观崩溃,整个社会不断向下沉沦。就单独个体而言,很多人已陷入困惑与痛苦:一是既有认知与客观现实脱节悖离而致的痛苦,甚至无法区分何为"爱台"与"害台";二是认同断裂,不知自己到底是谁,困惑于"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7,(16)
正提起中国改革的历史,王安石变法不可不提。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主要包括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等。王安石变法涉及科举、农业、水利、军事、户籍、经济、交通等多个领域,因此可以说是带有系统改革性质的"顶层设计"。我们知道,王安石推行的全国性变法失败了,但是很少  相似文献   

20.
速效性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特点,其根源在于极端贯彻运用了"利出一孔"思想。在国家掌控所有生存资源的前提下,秦国统治者遏制并关闭所有个人生存通道或空间,仅把"农战"作为民众唯一的生存"孔道",因此能快速集中国家肌体上每一个细胞的力量,驱动全民为兼并战争、统一中国效力。这对秦国暴兴功不可没,同时,也由于其缺乏制度弹性、悖逆人情等副作用,给秦朝暴亡埋下了重大隐患。秦国兴亡留给历史的昭示是,只有把强民作为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协调发展民力与国力的关系,才能走出"利出一孔"的利弊循环。这对进一步深入反思商鞅变法、总结改革与兴衰关系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