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他研究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变法经验,入秦之后,推行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称商鞅变法。韩非子称"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曾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大家知道,任何一次重大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与中国传统法制的初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并非一脉相承,夏、商、周三代原生的礼治法律传统至战国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其最为典型的事例即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在全新指导思想和法律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体现法家法律思想的专制法律制度。"徙木赏金"是商鞅变法的预备措施,商鞅的这个行为有特定的用意即愚民,又包含了他将推行的法律制度将会具备的基本要素,并且预示了变法的后果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商鞅,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以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精神制定《秦法》,大刀阔斧地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施郡县制、奖励耕战、登记户口制、实施连坐之法。通过商鞅变法,  相似文献   

4.
商鞅变法时,叫人搬一个木头放在城墙边上,许诺若有人将它搬动,就赏10两银子,但是围观的人就是不相信,商鞅就把赏金加到50两。大伙起哄让一个人去搬,这个人搬后果然得到了50两银子。大伙儿这才知道商鞅说话是算数的。从此以后,商鞅变法得以顺利  相似文献   

5.
商鞅变法是促成秦国强大、最终完成大一统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此史学界也多有著说。社会风俗的改易也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其一改秦国原始的蛮夷之气、彪悍之风,使得秦国形成了遵从法纪、服从政令、民风朴实的社会风尚,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秦国君主通过推行并沿袭商鞅之"术",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鞅以强秦为目的,顺应时势采取了合理的"道"与"术",从而为成就秦国强盛之世奠定了基础。商鞅强秦的成功之处在于确立了合理的目标与方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既敢于破除传统,又能与秦国国内背景相结合,时至今日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速效性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特点,其根源在于极端贯彻运用了"利出一孔"思想。在国家掌控所有生存资源的前提下,秦国统治者遏制并关闭所有个人生存通道或空间,仅把"农战"作为民众唯一的生存"孔道",因此能快速集中国家肌体上每一个细胞的力量,驱动全民为兼并战争、统一中国效力。这对秦国暴兴功不可没,同时,也由于其缺乏制度弹性、悖逆人情等副作用,给秦朝暴亡埋下了重大隐患。秦国兴亡留给历史的昭示是,只有把强民作为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协调发展民力与国力的关系,才能走出"利出一孔"的利弊循环。这对进一步深入反思商鞅变法、总结改革与兴衰关系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波 《长白学刊》2011,(5):130-132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说,赵之有武灵、肥义,犹如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搞活",而"胡服骑射”则接近于"对外开放”.商鞅和赵武灵王那种勇于变革、善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固保甲制度作为一种军事化的基层治安制度,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并以此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其滥觞是周朝的乡里制度。秦时商鞅变法的"什伍连坐"制已基本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保甲之实,北宋王安石倡导的熙宁变法使之名符其实。此后,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国统时期"保甲"则成为"反共剿共"的手段,至新中国成立,此项制度也宣告寿终正寝。一种制度的利弊与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意志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保制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图强,颁布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包括"改法为律"。为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实现政策的始终如一,商鞅将"律"从一般行为规范中抽离,改法为律,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制度化、法律化,不因人因时而恣意改变,因此而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改法为律"对战国末期的法制甚至对后世延绵千年的中华法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田国强 《同舟共进》2010,(12):15-18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些大的变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乃至清末维新派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一些变法者本人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而只有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到底是制度创新重要,还是经济发展重要,哪一个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12.
秦时商鞅变法,老百姓对朝令夕改的“法”颇不信任。为取信于民,商鞅于东门立一木头,号令“移木至北门者,赏五十金”,但无一人相信。商鞅再令“赏百金”,才有勇士移木。商鞅当众“以百金赠之”。商鞅凭“悬木赏金”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上下肃然,最终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13.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秦在自然环境、地缘政治诸方面有着天然的潜在优势。商鞅变法是在新技术背景条件下,变天然的潜在优势为实际的经济、军事优势的一种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变法的实施,秦取得了凌驾于六国之上的态势,从而统一了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三五六年,商鞅任秦国宰相,实行变法,使秦富强。後被秦贵族诬为谋反,商鞅出逃,投宿旅店。店主人不知他就是商鞅,告诉他说:“宰相商鞅立下法令,旅客如无证件,店主擅自留宿者治罪。”商只得长叹而去,後被秦兵所杀。可见,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旅店,而且在秦国已规定住旅店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此与旧贵族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所以孝公一死,惠王即位,在旧贵族的陷害下商鞅才不幸被诛。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说不通:———史料证明,商鞅死后“秦法未败”,秦惠王继承了秦孝公的事业,秦惠...  相似文献   

16.
王志润 《新东方》2002,(4):48-51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秦在自然环境、地缘政治诸方面有着天然的潜在优势。商鞅变法是在新技术背景条件下,变天然的潜在优势为实际的经济、军事优势的一种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变法的实施,秦取得了凌驾于六国之上的态势,从而统一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官无信失国     
《春秋》2001,(3)
民无信不立,大约是说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站不住脚。商鞅变法时,最先采用的就是取信于民的办法。他立了一个大木头在城门边上, 许诺谁能将它搬到北边,就赏10两金子,围观的人不敢相信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都观而不动。商鞅一看没人动,就把赏金加到50两。大伙起哄让一个愣头青搬,这小子当玩似的,把木头搬到北边,50两金子到手。大伙这才知道国家说话是算话的,从那以后,变法顺利进行,秦国日益强大。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商鞅变法时所建立的户籍制度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西周、春秋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户籍制度的基础。商鞅进行了两次户籍制度改革;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什伍连坐制度;改革立户办法,强迫居民建立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改革户籍世袭制,实行按垦田和军功升降户籍的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行农战政策。第二次是公元前350年。重点是进一步改革立户制度、变革社会风俗和改革宗法制。同时,也涉及到行政区划改革等问题。文章对商鞅这两次户籍改革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9.
任学亮 《传承》2010,(21):70-71
秦朝是一个以法治天下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朝代,自商鞅变法后秦的历代统治者皆本着以法治国的原则。学习和研究我国秦代的司法制度,了解秦代的司法的运作程序,洞悉其发展演变,既是学习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任务,也对我们今天的司法实践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的改革历史进程,应该从大历史的角度做大时间段的全景式比较研究。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以商鞅变法为标志成功实现了由奴隶制、分封制向封建制、集权制的社会转型,其后封建时代持续不断的都是修补式的改革。戊戌变法拉开了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序幕,当代改革是戊戌变法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未竟之社会转型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