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亚秋 《新视野》2015,(2):118-123
处理西学与中学之间的关系构成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基本主题之一,早年费孝通借鉴西学之人类学的功能方法,践行学术"救中国"之路;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以来,费孝通基本还是秉持源自西学传统的社区研究方法,实现"志在富民"的学术旨趣。将西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基本是一种工具取向,其内在的精神层面则往往被忽视,如学术的"求真"意志。如此,西学在中国背景下蜕化为"学以致用"的功用器具。在从事社会学的早期阶段,传统"中学"之内容又常被费孝通所轻视,他急于走出一条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从实求知"路径。晚年费孝通对社会学学科之问题,做了纲领性的反思。他从"心"的研究入手,意在突破社会学的实证传统,并在坚守社会学学科规训的基础上做古今中西融合、开放社会科学的努力,或可为突破社会学困境提供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2.
求知上的共同追求 费孝通1910年11月生于 江苏吴江。读中学时,他立志 当文人,后想当医生,1928年 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读了 一年后,他觉得人们最痛苦 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 所造成的贫穷,要治病人,先 得治社会。于是他改学社会 学,1930年转至燕京大学社 会学系,师从吴文藻教授。 1932年,费孝通在一次 聚会上认识了女生王同惠。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重读《乡土中国》有助于我们从方法上解构中西文化争论的中国社会之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建构了基于文化自觉思想的社会学方法论,这不仅是费老学术思想上的一次大飞跃,且是当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共同要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发现社会:费孝通破解中西文化冲突之争,文化自觉的社会根基;深入农村:费孝通解读中国社会大历史,《乡土中国》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模式怎样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出来";超越乡土:费孝通成就社会学想像力,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新儒家;超越文化;超越方法。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方法论构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和乡土共同凝结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作为自诞生之日起就内嵌着世界性传统观念的学科,面向世界性文化转型的中国人类学,可以说是面向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格局。中国人类学起初明显带有“海外嫁接”的特色,照搬而来的西方人类学理论基础与中国具体语境相结合的实践中,诸多中国本土的文化特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忽略与掩盖。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重新唤起一部分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其延续千年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在经验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转型实践,可作为建构中国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第一块基石,进一步更可为世界性文化转型的观察和共建奠定基础。人类学的学科思路中蕴含着我者与他者的思维框架,由我者出发朝向异己的他者投射出遥远的目光,以他者之存在觉察和印证我者。因此,中国人类学是在一个世界大舞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而有的一种自主性的自觉超越,是一种建立在超越民族主义之上的世界性意义的自主存在。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8)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概括和描述,其文章的第一章乡土本色着重介绍了乡土性。本文主要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性和我国当今乡土社会的乡土性进行探讨分析,从而对当今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闽台地区传统社会的地域化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从葛学浦(KulpD.Harrison)对汕头凤凰村的家族调查算起,社会人类学涉足汉人社会也有近百年的历史。经过中外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学人类学。正确认识汉学人类学的已有成果及存在问题,是重建本土人类学必经的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闽...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诉求的循环经济模式既是人类学思维范式发展的直接结果,同时也是人类学思维范式在当代社会的彰显.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的首要问题与逻辑前提,基于此视角,循环经济首要的生态伦理价值在于彻底还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内在地凸显了循环经济的文化底蕴.对于循环经济而言,人类学思维范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有助于我们超越这种技术范式的生产方式层面而使得循环经济成为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求知路上的共同追求费孝通1910年11月生于江苏吴江。读中学时,他立志当文人,后想当医生,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读了一年后,他觉得人们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要治病人,先得治社会。于是他改学社会学,1930年转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教授。  相似文献   

9.
龙小金 《当代贵州》2009,(14):58-58
余达忠先生所著的<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是"贵州本土文化2001"丛书中的一本,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了岑努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历史、语言、信仰、婚姻、丧葬、节日等,阅后使我对岑努村社会有了一个系统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品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感觉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研究分析得特别透彻,尤其是其中的“熟人社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费孝通晚年提出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庸俗"的观点出发,阐释了费孝通的知识观,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简要发展历程,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以及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对中国当前知识及知识分子的发展作了反思,认为从一般常规标准来衡量,知识分子应该从实求知,以自己的真知灼见造福于社会,从更高的标准来看,要发扬"士志于道"的优秀传统,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于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他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世人景仰的成就,除了他的天分,最重要的是他一心向学、严谨求实的学者精神。  相似文献   

13.
《求是》2010,(23)
<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历了建构、危机和生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文学史学借鉴人类学的种族论、进化论和科学方法论建构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经过欧洲文学史家的开拓,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发展到顶峰阶段,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进入20世纪,文学史学人类学范式遭遇到后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接受美学等文化思潮的口诛笔伐,陷入了危机.20世纪后期,文学人类学兴起,文学史学的人类学范式重新获得了生机:一方面,文学人类学的整体文学史观和比较方法论推动了文学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文学人类学的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方式、以及文学人类学中国学派的“四重证据法”和“文化阐释”又让文学史学面临诸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2011,(9):63-63
据《北京日报》报道,费孝通先生曾把中国农村称为“熟人社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常年离土离乡,农村日趋“空心化”,农村的“熟人社会”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无主体熟人社会”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理论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将这一理论引入政治学研究的岁伯特·D·帕特南指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礼会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皇权不下县"是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一种流行解释。这一解释的争议在于传统基层社会的"非国家化"和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扩张。此说法虽新,但与费孝通早年提出的"双轨政治"十分类似。通过对费孝通作品的回顾,"皇权不下县"并不是一种实然性的描述,很难用它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一概而论的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社会博弈状态并不相同。虽然在严格意义上,县以下确实没有正式的职官制度。但是,皇权强势而造成基层社会的僵化,从而形成实质的"编户齐民",很难说这还是"皇权不下县"。因此,对"皇权不下县"的引用应该谨慎。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依然有效、应当注意基层治理中行政吸纳社会的倾向和以社区为重点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叶舒宪 《党建》2011,(4):53-55
人类学是19世纪后期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为基本对象。人类学一般划为两大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和文化(社会)人类学。 文化寻根使当代人意识到:现代社会的根本弊端在于它必然在资本和利润的追逐中彻底改变远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均衡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人类引向无法在这个地球上持续生存的危险境地。正视危机,谋求超越,是人类必须做出的选择。各国在强调经济转型的同时,重审本土的文化资源,引导全民的文化自觉,重建国家文化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经历了从介绍述评国外研究成果到致力于学科本土化的学科发展之路。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类旅游项目大量开发出来,人类学在旅游研究中的话语权重加大。当前,旅游人类学的理论主体日趋多元,在学科发展趋势上也呈现综合趋势。我们应该在保持旅游人类学独立性的同时,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以高度的学术自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为中国旅游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军 《理论学刊》2002,2(1):82-85
列维—斯特劳斯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 ,也是结构人类学的创始人。其结构人类学的思想是在吸收结构语言学、法国社会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等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理论基础上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主要体现为对“无意识结构”的建构 ,而在方法上则主要体现为一种以“共时性研究”为主的研究特色。这种特色无论是对结构主义还是人类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